第7節
方北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節,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方北辰,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理之下,蜀漢軍隊呈現出來的面貌,《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有客觀的記載:“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軍容整齊,賞罰嚴格,號令分明。就連他的對手,曹魏的主帥司馬懿,視察了蜀漢軍隊主動撤退而留下的營壘陣地之後,也不禁讚歎說:“天下奇才也!”
其二,是他在軍工技術上,具有非凡的創新能力。武器製造,是他關注的重點之一。他主持改進的一種強力弓弩,鐵製的利箭八寸長,相當於現今的二十厘米左右,但是一次就能同時發射十支箭,具有很大的殺傷力,故而取名叫“元戎”。元戎本來是古代一種大型戰車,現今用在強弩上,表明這是弓弩中的老大。為了適應不同的道路狀況,他又主持製造出兩種新型的運輸工具木牛、流馬。木牛載重量大,專門用在祁山相對平緩的山路;流馬行進速度快,專門用在以懸空棧道為主的褒斜道。
以上兩方面,諸葛亮都撰寫了多種軍事著作。在三國時期,他軍事著作的數量和質量,可以與曹操相媲美。其中一些篇章流傳到現今,使我們能夠從中清晰地看到他在軍事上傾注的心血。而他在以上兩方面的努力,根本目的是要從質量上增強軍隊的作戰能力。蜀漢軍隊的數量,比曹魏少得多。為了抵消數量上的弱勢,只有提高質量一條路。從實際效果來看,他的目的基本上達到了。他的主力軍團,多次殺入曹魏的地盤,迫使對方拒不出兵決戰,基本上與強大的對手打成了平局。根據客觀的戰果,進行公正的評價,諸葛亮還是應當評為蜀漢的臣僚當中,用兵才能最為出色的第一統帥,主帥型名將的冠軍。
那麼他未能在軍事上實現其宏偉的政治目標,根本原因在哪裡呢?
在筆者看來,關鍵在於天、地、人三大基本因素,對他的全面性制約。天是天時,即現今所說的政治形勢。要想消滅一個敵對政權,儒家經典《左傳》有四個字的經驗總結,叫做“取亂侮亡”。對方的政局出現混亂時,就能拿下它;政局走向滅亡時,就能壓垮它。可見政治形勢如何,是能否消滅對方的重要條件。然而諸葛亮北伐的七年間,是魏明帝在位的前期。魏明帝牢固控制權力,曹魏政局相對穩定,能夠充分調動國家資源來應對蜀漢的進攻,可見天時的條件並不具備。
地是地利。諸葛亮在地利上不僅不佔優勢,反而處於劣勢。發動北伐,必須穿越分界線秦嶺山脈。三國之間,有三條相對穩定的分界線,即秦嶺山脈、三峽一帶和長江沿線。據我多次實地考察,穿越難度最大的,就是秦嶺山脈,不僅海拔高,而且縱深長,所以詩仙李白才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深沉慨嘆。當初曹操為何會把漢中比作“雞肋”,從而主動放棄呢?正是因為實戰經驗告訴他:秦嶺山脈,是用兵打仗的沉重包袱,主動甩掉才是明智之舉。在整個北伐中,後勤軍糧的運輸,始終是諸葛亮的最大難題,就是因為佔不到地利啊!
人,是指人力資源。據史書提供的資料,三國的人口總數大約八百萬。其中,蜀漢將近一百萬,最少;孫吳二百三十萬,中等;曹魏將近四百五十萬,最多。蜀漢的人口,只有曹魏的四分之一還不到。人力資源少,當然軍隊數量就少。三國的軍隊,大體都是人口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蜀漢所能動員的最大兵力,不過十萬人;而曹魏則是四十五萬人。
以上三大基本因素擺出來,情況就很清楚了:你的人口和軍隊數量最少,卻要穿越最為艱難的邊界,前去攻打政治形勢相對穩定,國家實力在你四倍以上的強勁對手。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實現既定的政治目標,難度就太大了。事實上,能夠基本打成平局,已經是軍事上了不起的戰功。從這個角度來說,諸葛亮也是勝利者。
你會問了,三國時期在人力上以弱勝強的大戰役,不是很多嗎?為何在諸葛亮這裡就不能實現呢?不錯,三國時期以弱勝強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