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北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節,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方北辰,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堅固。諸葛亮的數萬大軍兵臨城下,只得發動艱苦的攻堅戰。各種冷兵器時代進攻城池的手段,包括架設雲梯,開挖地道,填平護城河等等,全部用上去,也未能得手。二十多天後,眼看軍糧不多,對方的救援大軍又將到達,諸葛亮只得下令撤退。這一次不成功的調整,證明了一點:關中平原是敵軍的中心地區,軍事防禦設施相當完善,易守而難攻。因此,就有了再次的調整。

第二次調整,是在三年之後的建興九年(231)。這年二月,諸葛亮把主攻方向,重新調整回到西邊的祁山。雖然是在走回頭的老路,但是他也作了新的努力,可以叫做舊瓶裝了新酒。新的努力,就是專門針對祁山的道路,設計製造出來一種特殊運輸工具,叫做木牛。著名的木牛和流馬,究竟是什麼樣的物件,筆者有專文進行研討,此處不細說。木牛,顧名思義,就是使用木材製作的特殊車輛,載重量像牛那麼大,特別適合祁山這種相對平緩的山路。但是很可惜,這一次調整也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為何沒有能成功?關鍵的原因,在於對方的主帥,已經換了人。就在這一年的三月,曹魏關中戰區的主帥曹真,死了。受命前來接替的這一位是誰呢?就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司馬懿採取的方針,可以叫做縮頭烏龜戰略。他拒不出動主力軍團冒險決戰,而是與對方比誰的軍糧供應更充足。雙方對峙到六月間,諸葛亮的軍糧耗盡,被迫退軍。雖然撤退時,王平率領的青羌飛軍,射殺了對方的大將張郃,但是從總體態勢來看,重新迴歸祁山的調整,依然沒有取得預期的成功。

眼看已經年過半百,歲月的危機感,迫使諸葛亮將主攻方向又改回到關中平原,而且選擇了比陳倉故道的路程更短,與關中的中心城市長安距離也更近的褒斜道,從而進入了冒險一搏的最後樂章。

最後樂章歷時三年,只有一次戰役,主旋律是悲壯。但是為了這場人生中的最後樂章,諸葛亮整整準備了兩年。第一年,是在漢中休整軍隊,訓練軍隊,同時開展農業生產,儲備軍糧。同時專門針對褒斜道的大量棧道路段,設計製造出來一種新的快速運輸工具,叫做流馬。第二年,是修繕褒斜道的道路,沿途建立倉庫,然後大規模運輸軍糧到前方。

建興十二年(234)仲春二月,諸葛亮統領大軍,從褒斜道殺到關中平原。他在褒斜道北口的一處平坦高地上,建立起大本營。這處高地,就是武功水旁邊著名的五丈原,在今陝西省岐山縣的南邊。對方的主帥司馬懿,也出動大軍,背靠渭河建立營寨,在北面與之對峙。司馬懿依然採取比拼糧食多少的烏龜戰略,拒不出兵決戰。諸葛亮也做好長期打算,分出一部分兵力,就近開展大規模屯田,準備來一個自給自足。可惜因為精力和體力的過度透支,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最終在壽命上沒有比過司馬懿。當年八月,他就死在五丈原的大本營中,終年五十四歲。由他演奏的冒險一搏最後樂章,到此戛然而止,宣告了他北伐戰爭攻防三部曲的正式結束。

諸葛亮去世了,對他在北伐當中的用兵才能,應當如何看待和評價?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他的北伐行為,準確的心理動機又該如何定位呢?

整個北伐過程中,諸葛亮親自率領主力,發動攻擊四次,兩次出兵祁山,一次出兵陳倉,一次出兵褒斜道;另外派遣將領陳式、魏延,率領非主力進攻各一次。總共出兵六次,只有兩次出兵祁山,後世所說的“六出祁山”,是不合實際的虛構。諸葛亮的北伐,雖然在政治上未能實現他宏偉的目標,即《出師表》所說的“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但是,這並不能抹殺他在用兵上的傑出才能。他的才能主要有兩個閃光亮點。

其一,是他在軍隊治理上,具有非凡的綜合能力。治理軍隊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包括軍隊的組建、訓練、管理、指揮等多個方面。在他的嚴格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親親她的小月牙

草木疏

戲精人設她不能塌

三個核桃四個棗

反派竟是他的惡念[穿書]

式微不思歸

至尊魔主

酒後隨筆

這昏君的黑月光我當定了(GL)

遊鯤

愛禍

福祿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