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節
方北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節,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方北辰,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縱觀以上五次出兵,他都能在軍情發生突然變化時,迅速採取有效措施來應對。可見陳壽說他完全沒有“應變將略”,並不符合事實。
理由之二,是不符合他老對手司馬懿的評價。諸葛亮病危撤軍之後,司馬懿親臨現場視察了蜀軍留下的營壘,由衷發出“天下奇才也”的讚歎,這明確記載於《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一個軍事上的“天下奇才”,偏偏又缺乏“應變將略”,豈非自相矛盾?事實上,就連陳壽自己說這兩句評價的時候,用的也是不完全肯定的揣測語氣:“大概應對變化的將領謀略,不是他的長處吧?”他自己也預留了令人想象的空間。
既然這種負面評價,既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老對手司馬懿發自內心的真實看法,連陳壽自己的語氣也有所猶豫,那麼陳壽又為何會做出這樣的評價呢?
以往有一種說法,見於唐代人撰寫的《晉書》卷八十一《陳壽傳》。說陳壽此舉,是為了發洩私憤,因為陳壽的父親曾經是馬謖的下屬,馬謖在街亭失利被諸葛亮處死,陳壽的父親也受到連累被處以髡刑,即剃光頭髮做苦工,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又輕視陳壽,云云。這種說法,既與事實不合,也沒有觸及深層的玄機。而玄機,就在諸葛亮的冤家對頭司馬懿身上。
諸葛亮在前線北伐的七年中,最後四年一直採取積極進攻,希望與對方的主帥司馬懿一決雌雄。而從司馬懿這邊來看,二十多年軍事生涯,恰好就是這四年,最為黯淡無光。在這之前,他曾經全殲孟達的叛軍於上庸;在這之後,他遠征遼東公孫淵,攻滅淮南王凌,那都是料敵如神,戰功輝煌。唯獨中間這四年,第一戰就因自己指揮失誤,造成名將張郃戰死沙場;此後又一直採取縮頭烏龜戰略,據《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記載,即使對方送來婦女的衣飾加以嘲笑,他也不出兵決戰,連下屬將領都敢當面說他“畏蜀如虎”。在這種強烈的對比之下,對諸葛亮用兵才能的任何讚揚,都等於是對司馬懿用兵才能的貶低。而陳壽的《三國志》,撰寫在西晉武帝時期,西晉武帝司馬炎是誰?就是司馬懿的孫兒呀。於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用兵才能,就成為陳壽最難下筆的地方,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攤上大事兒。從人性的角度去觀察,他做出這樣的負面評價,雖然並不準確,但卻可以理解。
更為麻煩的是,最先評價諸葛亮用兵缺乏應變才能的始作俑者,不是陳壽,而是司馬懿本人。《晉書》卷一《宣帝紀》記載,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屯兵五丈原,一再向司馬懿挑戰。曹魏朝廷關注戰況的發展,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就寫信詢問軍情。司馬懿在回信中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破之必矣。”諸葛亮志向大而不能預見機會,多謀略而少決斷,好用兵而沒有權變,攻破他是必然的了。司馬懿的評價,明顯帶有安撫朝廷君臣的政治考慮,所以與諸葛亮死後,他發出的“天下奇才也”這一句自然流露迥然不同。但是,其中“好兵而無權”這一句,特別值得注意:喜好用兵而沒有權變,這不正好同陳壽的“應變將略,非其所長”含義完全相同嗎?他的三弟司馬孚,此時擔任的是什麼職務呢?據《晉書》卷三十七《司馬孚傳》記載,他當時是曹魏的度支尚書,負責全國軍政經費的安排,特別是前方軍費的籌措,是朝廷軍機重臣之一。可見他向司馬懿詢問戰局,既有自己職權範圍內的必要性,更有代表朝廷瞭解軍情的急迫意向。司馬懿當然清楚老弟的用意,所以要對戰局做出極為樂觀的回覆。由於有這樣的政治背景,司馬懿的覆信,就不再是兄弟之間的私密交流,而是肯定會在朝廷上公開宣佈的前方戰報。這段文字之所以能夠寫入《晉書》,就是明顯的證據。
這樣一來,從人性的角度來看,陳壽對諸葛亮的負面評語,特別是缺乏應變才能的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