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北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節,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方北辰,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襄陽北面兩三百里路之外,就是曹操的地盤。曹操正缺人手,所以公開下達招募賢才的政令。如果他想到曹操手下當官,那也不是難事。但是,他也沒去,因為曹操也不是他的“意中人”。

你會問了:諸葛亮的“意中人”,到底應當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

天下之事若要成功,主觀努力和客觀機遇,二者不可或缺。古往今來多少英才志士,胸懷大志卻最終一事無成者,非不努力也,是不逢機遇也。想他諸葛孔明,自比管仲、樂毅,文武全才。如果要充分施展抱負,必須碰上這樣一位老闆:一是此人本身,就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傑,不僅胸懷大志,而且氣度開闊,能夠賞識和重用人才;二是此人身邊,人才還非常緊缺,沒有可以與自己比肩抗衡的人物。必須兩項條件同時具備,才能給諸葛亮提供充分施展文韜武略蓋世才華的空間。他不選劉表,就是因為劉表只具備條件二而缺乏條件一。他不選曹操,是因為曹操具備條件一而缺乏條件二。他曾經對想回北方家鄉發展的好朋友孟建說過:“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北方中原地區的人才很多,要想充分施展抱負自由翱翔,何必一定要回北方故鄉呀。

顯然,他的條件不多,卻非常之苛刻,要找到“意中人”相當困難。不過他抱定宗旨,寧缺毋濫,寧可找不到,也不勉強將就。實在找不到怎麼辦呢?那就像他在《出師表》中說的那樣:苟且在亂世中保全性命,而不去為地方割據者服務好了。可見“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這兩句話,就是他為自己確定的最後底線。

筆者曾經在多次流連於古隆中風景區,眺望這片秀麗幽靜的山林,最後領悟到,襄陽這個地方,其實還有一個吸引諸葛亮的特殊因素:這是一個可進可退,兩者兼備的絕好處所。從可進上說,此處的水陸兩路四通八達,往來的英雄人物極多,容易得到時局變化的訊息,也容易等到符合自己條件的“意中人”。從可退上說,就算等不到“意中人”,在這片風景如畫的隆中山林中隱居終身,也是他完全能夠接受的人生選擇。因此,對於喜歡孔明先生的人來說,如果沒有去過隆中這片鍾靈毓秀的地方,是很難體會到他那種能伸能屈的心靈境界的。

好在老天爺眷顧他,讓他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意中人”是誰呢?就是正在劉表那裡吃救濟資助的劉備。

建安六年(201),劉備面臨曹操的沉重打擊,從中原逃到南方的荊州襄陽,去投靠有宗親關係的劉表,從此便開始了長達七年的寄人籬下的蹉跎歲月。在荊州,劉備曾因碌碌無為而悔恨,也曾因虛度年華而羞恥。但是,他終歸是一位英雄,能夠認真反省,總結教訓。他發覺自己始終缺乏一個能夠充分提供思想策略的得力謀臣,是極大的缺陷。因此,當下的第一要務,就是要尋找一位傑出的智囊人物,作為自己的得力輔佐。於是他就努力在荊襄一帶訪求賢才智士。傳誦千古的故事“三顧草廬”,就這樣發生了。

劉備三顧隆中禮聘諸葛亮,具體經過後世已經熟知,不必多說。在此特別值得探討者,是諸葛亮為何就完全認同了劉備,從而決定出山,為之奉獻出自己的一生。

玄機在哪裡?“三國探客”告訴你。原因在於,劉備完全具備諸葛亮“意中人”的兩個條件。劉備本人,不僅胸懷大志,而且氣度開闊,連曹操都稱讚他是當今的英雄,第一項條件就具備了。劉備身邊,確實人才緊缺,沒有可以與諸葛亮比肩抗衡的傑出人物,第二項條件也具備了。細數當時的群雄,真正具備這兩項條件者,除了劉備,還真是找不出第二位。劉備大名鼎鼎,在荊州又停留多年,就住在二十里外隆中的諸葛亮,對劉備這位英雄的情況豈會完全不知?說不定早已經對他有所期許了。

但是,更深層的原因,還在於他被劉備的誠心誠意深深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甜欲!被病嬌影帝撩哄得臉紅心跳

痞黑

[綜漫]小淺的煩惱

長治

王爺不想娶親

玉面小郎君

豪門真千金很暴躁

暗香漂浮

五零你好呀

婉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