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節
方北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節,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方北辰,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動。你看《三國志·諸葛亮傳》中他的《出師表》怎麼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微臣本是一介平民,在南陽郡的隆中親自耕種田地;而先帝沒有嫌棄微臣的身份卑賤,多次勞動大駕屈尊來看我,還一連來了三次,向我諮詢當時的政治大事;微臣深受感動和激勵,於是同意為先帝效犬馬之勞。在這段話中,他親自陳述的被打動原因,總共有兩點。但是很可惜,後世大多隻注意到了其中的第二點,也就是劉備前往隆中的次數,多達三次,即所謂的“三顧”,卻把他首先強調的第一點原因忽略了。
真正從人性的角度去觀察,最能打動孔明內心的,還在於第一點原因,也就是兩人之間的差距懸殊上。差距,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濃縮在“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兩個字上。這裡的卑鄙,不是指品德的惡劣,準確含義是地位的卑下低賤。那麼具體說來,兩人的差距有多懸殊呢?
先說年齡,這時諸葛亮虛歲才二十七,劉備虛歲四十七,相差整整二十歲,孔明是名副其實的晚輩。
再說地位,諸葛亮純屬一介草民,是在襄陽西郊耕種田地的農村青年;而劉備擁有東漢朝廷正式授予的左將軍官銜,屬於高階軍職,大體相當於現今的少將。劉備還當過州一級的行政長官,也就是豫州牧,相當於省部級。隨從的關羽,當過偏將軍,大體相當於中校;張飛,當過中郎將,相當於少校。
最後還有資歷,孔明完全沒有從政的工作經驗,而劉備已經在官場打拼二十多年了。
如果兩人在年齡、地位和資歷上大體相當,“三顧草廬”就不會令孔明產生非同尋常的感動作用。只有當受訪者的年齡、地位和資歷都大大低於來訪者時,登門三次才會產生心潮澎湃的動人效果。請問,一個正部級的少將,帶著一箇中校和一個少校,一連三次去拜訪一個毫無工作經驗的草根農村青年,古往今來,又有幾人能夠做到呢?
事實上,從諸葛亮的行文來看,最先強調的就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兩句,也就是兩者間懸殊的差距;在這之後,才簡短提到來訪的次數“三顧”。可見他本人心中最受打動的原因,首先還在於劉備沒有計較年齡、地位和資歷的差距,其次才是來訪次數的頻繁。因為兩者的懸殊差距,屬於內在的質量;而拜訪的次數,只是外在的數量。內在的質量是主要因素,外在的數量是次要因素。後世說到諸葛亮的被打動,大都只把眼光聚焦在次要因素的數量上,很少注意到主要因素的質量。為何不注意質量?因為質量濃縮在“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兩個字當中,而卑鄙這個詞彙,現今的含義又發生了巨大變化,變成了品德上的負面評價,於是就把人們的眼睛遮擋住了。今天在這裡,算是從人性觀察的角度來顛覆一番從而正本清源。
筆者曾經不止一次心生奇想:要是諸葛亮穿越到今天,前往各個職場去求職找工作,會是什麼情況呢?很可能都是這樣的問答:有學位證書嗎?沒有;有工作經驗嗎?沒有;有可以拼的爹和媽嗎?也沒有。哈哈,你是“三無”人員呀,那你請回吧。能夠具有劉備那種眼光、判斷和勇氣的招聘老闆,恐怕很難找到。
建安十二年(207),二十七歲的諸葛亮正式出山,從此為劉備奉獻一生。那麼他出山之後,最早在軍事上又做出了哪些突出的業績呢?他出山後的第一個官職,又怎麼會是與傳統印象大相徑庭的總稅務官呢?
諸葛亮最早在軍事方面做出的突出業績,可以從戰略和戰術兩方面去觀察。
從戰略上說,是他還沒有跨出隆中的家門時,就已經為劉備今後以武力開創蜀漢基業,做出了完整的軍事設計,這就是《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中,他“隆中對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