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方北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節,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方北辰,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孫權接班。經過六年的經營,孫吳實力大大增強,開始向西面上遊的荊州擴張。實施擴張的具體行動,就是周瑜指揮的上述三大戰。其中首戰的目標,定為上游荊州江夏郡的黃祖。
黃祖是荊州割據者劉表的大將,長期鎮守東部的江夏郡,與孫權的地盤接壤。早在建安四年(199),周瑜已經隨同孫策,與黃祖交過手。那一戰,由於劉表派兵支援,殲滅戰打成了擊潰戰,黃祖成功脫逃。此番周瑜決心要完整殲滅黃祖,怎麼個完整法呢?他具體分成兩步走。第一步,在建安十一年(206),親自率大軍長途奔襲,一舉攻佔了麻屯和保屯。他不直接進攻黃祖,而是先拿下這兩個地方。玄機在哪裡?“三國探客”告訴你。
講述戰爭,必須緊扣地理才能點到要害。原來,江夏郡西端有一個陸口(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是長江南岸一條支流陸水,在此匯入長江的水口。東漢末年戰亂,民眾流亡,這裡形成兩大流民武裝的營壘,就是麻屯和保屯,各有上萬人口。從陸口以下,長江向東北流動,約二百五十里即到黃祖的據點沔口(在今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然後折向東南,約四百五十華里,再到孫吳西端的軍事重鎮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形成一個人字形。而從柴桑走陸路,向西直插陸口,就只有五百里左右。攻下麻屯和保屯,利用現成的營壘和武裝,將此處經營成堅固的要塞,不僅對黃祖構成兩面夾攻之勢,也可阻止劉表從西面對黃祖的支援,為全殲黃祖創造條件,這就是玄機所在。但是,此舉的軍事價值,還遠不止這一點,下面還要詳細破解。
兩年後即建安十三年(208)春,總攻的時機成熟了,開始實施第二步。周瑜指揮水軍揚帆西上,直指黃祖盤踞的沔口。黃祖大本營,稱為偃月壘,即半月形的營壘,位於沔口附近的高地上,應當在今武漢市漢陽區漢水西岸的龜山一帶。從長江開來的周瑜水軍,要想接近營壘,必須先從沔口進入漢水,再上岸進攻。黃祖如何扼守這至關重要的沔口,也就是漢水進入長江的水口呢?《三國志》卷五十五《董襲傳》說是“祖橫兩蒙衝,挾守沔口,上有千人,以弩交射,飛矢雨下,軍不得前”。黃祖打造了兩艘堪稱當時巨無霸航母的重量級戰船,專門名稱叫做蒙衝,即裝有防護甲板的大型戰艦,橫著停在水口兩岸。每艘船上配精兵五百,兩艘航母加起來一千名狙擊手,憑藉甲板掩護,使用強弓大弩向外發射利箭,形成堅固屏障,將孫吳水軍有效阻擋在水口之外。
怎麼辦?周瑜臨機應變,吩咐驍將董襲、淩統前去清除障礙。二將各帶一隊敢死勇士,身穿雙層鎧甲,駕駛小型快船,飛快奔向兩艘蒙衝中間的水道。董襲最先穿過水道,到達蒙衝的船尾。他帶頭揮舞鋒利的吳刀,砍斷粗大纜繩,那蒙衝頓時搖搖擺擺漂往下游長江去了。隨後淩統如法炮製,兩艘水上巨無霸航母戰艦便在水口消失,門戶大開。周瑜指揮大軍搶入漢水,上岸對黃祖偃月形營壘發起猛攻。黃祖抵擋不住,向北逃奔,被孫吳騎兵追上砍殺。至此,黃祖勢力徹底剷除,孫吳的西部邊境,向西拓展到了江夏郡的陸口一線。
此番周瑜用兵的特色,是“一慢兩快”四個字。一慢,是正面決戰的發動慢,歷時兩年,做好兩面夾攻的充分準備後再動手。兩快是臨機應變快,乘勝猛攻快。黃祖的蒙衝厲害,馬上找準軟肋一招制敵。一旦門戶洞開,立馬發起持續猛攻,不給對方任何喘息之機。
江夏之戰,為半年之後的赤壁之戰,做好了兩方面的準備:一是提高了軍隊的作戰能力,為迎戰曹操做好了練兵的準備;二是控制的地盤擴張到了陸口一線,為迎戰曹操做好了戰場選址的準備。總之,江夏之戰為半年後赤壁之戰的完勝,打下堅實的基礎。接下來在赤壁大戰中,周瑜的軍事才能又有哪些更加精彩的展現呢?
建安十三年(208)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