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方北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節,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方北辰,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旅寄寓之士,則是指此前從江北投奔過來的人。這兩大類人物,都在觀望政局的安危,以便決定去留,動搖不定,沒有同孫權形成穩固的君臣關係。這“未有君臣之固”一句,可謂完全點中了當時政局的要害。
危急時刻,幸好有人站出來,起了關鍵性的維穩作用,他就是周瑜。
孫策突然死亡時,周瑜還遠在廬陵郡的巴丘縣(今江西省峽江縣),鎮守西部邊境。當他點起精兵,風塵僕僕趕回政治中心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的時候,正是政局動盪的緊急關頭。周瑜一到,立即採取了行動。什麼行動呢?《三國志》卷五十四《周瑜傳》記載:“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說是孫權剛剛繼承權位,身份上只是將軍稱號,所以手下的將領和賓客,對他的禮節還很簡略隨便;唯獨周瑜帶頭向孫權盡心尊敬,履行臣僚的謙卑禮節,比如見面要行跪拜大禮,孫權在座時要肅立兩旁,等等。
周瑜此舉,實在是當時維護穩定的有力措施。你想,為何人心會浮動?因為孫權這根主心骨沒有立起來。怎樣立起來?先就要樹立他的君主權威。怎樣樹立權威?關鍵是要使臣僚充分尊敬他。怎樣尊敬他?必須在朝堂之上建立起嚴格的君臣尊卑禮儀秩序,不能自由散漫,目無君主。那麼由誰來帶頭最好?自然非周瑜莫屬:功勞最大,當初孫策創業,主要兵力就是由他提供;威信最高,是首席將領,戰功卓著;實力最強,此番隨身就帶回一支精銳兵馬,作為穩定政權局勢的堅強後盾;身份關係最特殊,十年前就與孫策親如兄弟,孫權的母親將他當作親生兒子,小他七歲的孫權也將他視為兄長。
周瑜這樣畢恭畢敬一帶頭,孫吳朝堂之上,那種君不君臣不臣、無組織無紀律的狀態,很快消失乾淨。孫權高坐在上,威嚴莊重,發號施令,像模像樣地當起君主來。抵抗黃祖,解決山越,一切有序進行。主心骨立起來了,人心安定了,危機也就自然消除了。這算不算周瑜深明大義的證據?當然算。
最後說第三個大,大度。周瑜的性格度量,《周瑜傳》也有記載:“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唯與程普不睦。”性格度量恢宏開朗,大體上說很得人心,只是與程普關係不和睦。《三國演義》把周瑜描繪成心眼很小,難以與人相處,就是從他與程普關係不好這一句生髮出來的。那麼他與程普關係不好,又是為何呢?
孫吳的將領群體,按年資分為三期:孫堅時加入的,可以稱為黃埔一期,孫策時加入的是二期,孫權時加入的是三期。周瑜是二期的佼佼者,而程普則是一期的老資格。關於兩人的矛盾,《孫皎傳》中也有檔案:“昔周瑜、程普,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雖事決於瑜,普自恃久將,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幾敗國事。”赤壁大戰,孫權出兵三萬,分為左、右部分,任命周瑜、程普分別擔任主將;雖然全軍的指揮權屬於周瑜,但是程普認為自己資格比周瑜老,職務又是平級,就與周瑜鬧矛盾,鬧意氣,差點壞了國家抗禦強敵的大事,造成嚴重後果。
周瑜又是如何對待程普的呢?《周瑜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記載說:“普頗以年長,數凌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程普仗恃年紀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總是放下身段容忍對方,始終不與之計較。程普後來認識到自己不對,對周瑜敬重佩服之至,告訴別人說:“我與周公瑾交往呀,就好像飲用醇厚的醪糟酒,不知不覺自己就被他感化醉倒了!”那時候,還沒有經過蒸餾的高度數白酒,人們飲用的是米酒。米酒連帶米糟,叫做“醪”,又稱“濁酒”,酒味更醇厚。去除了米糟,則稱清酒。
將上面的檔案對照起來看,就真相大白了。原來周瑜和程普不和睦,只是出現在赤壁大戰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