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方北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節,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方北辰,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短時間內,後來就完全化解了。而且起因在程普,與周瑜無關。周瑜氣量大,始終不計較,結果不僅使程普慚愧佩服,更重要的是顧全了赤壁之戰的大局。
史書中周瑜真實的人品,是大方、大義和大度。陳壽筆下的“陳三點”,與羅貫中“兩小無良”的“羅三點”,顯然有天淵之別。問題就來了,羅貫中為何要把周瑜的人品,寫成與真實情況絕然不同的模樣呢?
謎團也要從陳壽《三國志》開始破解。這部書為紀傳體正史,是以皇帝的本紀,即正統皇朝的編年大事為經線,人物的列傳為緯線,編織起歷史的全貌。但是三國分立,大家都稱皇帝,選取哪家做本紀,也就是作為正統呢?兩個原因使陳壽必須選曹魏。一是事理。曹魏最先稱帝,而且皇冠直接從東漢獻帝手中得來,用古玩收藏家的話來說,屬於傳承有自。二是處境。陳壽的書寫於西晉,而西晉的皇冠又從曹魏得來;不以曹魏為正統,就是不以西晉為正統。果真如此,陳壽不僅書寫不成,小命都可能不保。於是,本紀就放在記載曹魏歷史的《魏書》中,比如《武帝紀》《文帝紀》等;而記載其他兩國曆史的《蜀書》和《吳書》中,其君主則被當作割據的諸侯來對待,君主編年大事被稱為傳,如《先主傳》《吳主傳》等。
陳壽此舉,後來引起“尊劉抑曹”人士的抵制。東晉習鑿齒《漢晉春秋》、南宋朱熹《通鑑綱目》,就都改以蜀漢為正統來寫三國曆史。東晉和南宋,都是中原漢族王朝滅亡之後,偏安江南的小王朝,處境與蜀漢類似,所以會有如此反應。習鑿齒的影響小,儒學泰斗朱熹的影響卻很大。《三國演義》恰好產生於朱熹之後不久的元末明初,所以有濃厚的“尊劉抑曹”傾向,也就很容易理解了。而清代初年,毛宗崗全面整理《三國演義》,又在朱熹《通鑑綱目》的影響之下,再度加重了這方面的傾向。比如開篇第一回,就是美化蜀漢君臣的“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全書的正面形象中,君主群體的第一主角是劉備,文臣群體的第一主角是諸葛亮,武將群體的第一主角是關羽;另外,蜀漢的人物,在全書中佔據的文字分量也很大。
要“尊劉”,就必須大力增添蜀漢人物的光輝,特別是孔明的光輝。孔明出山第二年,就碰上赤壁大戰,這正是增添他光輝的大好機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陪襯法,挑選著名的精英來陪襯。陪襯者的人品和人才,處處都比他差一大截,處處都不是他的對手,孔明不就大放光芒了嗎?不幸被選中的著名精英,第一位就是周瑜,另外還有魯肅。於是,“陳三點”就變成了“羅三點”。
周瑜和魯肅,兩人還各有分工。在人品方面做陪襯的活兒,主要安排周瑜去幹,心眼小,氣量小,再加無良心,不是兩小無猜,而是成了“兩小無良”。在人才方面做陪襯的任務,則主要安排魯肅去幹。歷史上真正的魯肅,其實是一位志向遠大、善於策劃的大能人。孫吳的發展規劃,或者說孫吳版的“隆中對”,就出自他之手,這在《三國志》卷五十四《魯肅傳》當中,有詳細的記載。但是在《三國演義》中,他卻是一個迂腐得有點呆傻的人,就像一個沒有智商的玩具木偶,被孔明支配得團團轉,叫他幹什麼就幹什麼。除了陪襯法之外,還有另外的手段來為孔明增添光輝,比如無中生有法、移花接木法,等等。
你會問,這樣一來,周瑜的人品就嚴重失真了,羅貫中能這樣做嗎?回答是:能。因為在《三國演義》問世之前,民間文藝作品已經在這樣做了。比如元代《三國志平話》就說,赤壁之戰時,孫權任命周瑜去抗擊曹操,周瑜捨不得自己的嬌妻小喬,不想上任去為國家效力,虧得諸葛亮來勸他,給他做思想工作,說要是不去,曹操打過江東,定會把你的寶貝嬌妻搶了去,周瑜這才趕緊上了前線。又如元代雜劇中,就有《七星壇諸葛祭風》《諸葛亮赤壁鏖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