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節
方北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節,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方北辰,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分離開人世。作為孫吳的元勳,陸遜為何會有如此悲慘的遭遇?他的死亡又對孫吳政局有何重大影響呢?
黃武元年(222)猇亭之戰後,陸遜得到孫權非同尋常的信任,長期在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鎮守上游的荊州。孫權對他的信任,從《三國志》卷五十八《陸遜傳》中的兩段記載就可以充分看出來。
第一段記載說:“諸葛亮秉政,與權連和。時事所宜,權輒令遜語亮;並刻權印,以置遜所。權每與禪、亮書,常過示遜;輕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劉備死後,諸葛亮與孫吳重新建立聯盟,陸遜成為孫權與蜀漢君臣的聯絡紐帶:孫權的決定,要讓陸遜向諸葛亮轉告;而孫權給對方的公文,中途要給陸遜過目,陸遜可以自行修改,然後用孫權給他留下來的大印加封后送出。這樣特殊的信任,在三國時代相當少見。關於當時的機要公文,是用什麼樣的三國版的保密箱來傳送,這在後面講朱然時將會詳細介紹。
第二段記載說,黃龍元年(229)四月,孫權在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稱帝,對陸遜的信任達到頂峰。當年九月,孫權本人回到下游的建業(今江蘇省蘇州市),把太子孫登和諸位皇子、朝廷的政務機構尚書檯,都留在武昌,由陸遜在此“輔太子,董督軍國”。所謂“董督”,即主管監督之意。後世的董事會、董事長、張董李董,就由此而來。“董督軍國”,就是主管監督軍務和國務,軍務政務一肩挑。
陸遜在武昌一心為公,鞠躬盡瘁。比如,皇子孫慮迷戀當時南方流行的鬥鴨,陸遜嚴肅批評,規勸孫慮把精力用在讀書進步上。孫權想派軍隊到夷洲,即後世的臺灣,去掠取人口,陸遜進諫說,只要在江東減輕租稅,休養生息,人口自然就會繁衍起來,足夠國家使用,冒著遠洋風波到夷洲掠取人口,會得不償失。
君臣關係出現裂痕,是從遼東事件開始的。
現今遼東半島一帶,當時屬於幽州的遼東郡(治所在今遼寧省遼陽市),長期由當地大族公孫氏控制。孫權稱帝時,遼東掌權者是公孫淵,擁兵數萬,割據稱雄。為了抵抗西面的曹魏,公孫淵就想在外部找靠山。《三國志》卷四十七《吳主傳》記載,孫權嘉禾元年(232)十月,公孫淵派特使到建業,獻上表章,歸順稱臣。高興過了頭的孫權,下詔封公孫淵為燕王,而且要派高階官員帶領一支萬人船隊,到遼東去給公孫淵授爵加冕。對於這一荒唐決定,“舉朝大臣皆諫,以為淵未可信,而寵待太厚”。在向孫權勸諫的大臣中,自然少不了一心為公的首席重臣陸遜。但是孫權頭腦發熱,依然一意孤行。使團到達遼東,公孫淵卻砍下使臣的頭顱,去向曹魏獻功,萬人船隊只剩下殘兵敗將逃回江東。這等於是不遠千里,給公孫淵送了兩顆邀功的腦袋。孫權惱羞成怒,要親率大軍前去報仇。孫吳群臣再次紛紛勸阻,其中,陸遜的地位最高,勸阻也最堅決。《三國志》卷五十八《陸遜傳》記載他的話說:“今不忍小忿,而發雷霆之怒,此臣之所惑也。”孫權稍微冷靜之後,也順勢下臺,沒有出兵。
遼東事件,給孫權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創傷。臉面是君主的生命,丟了臉面就等於喪失了尊嚴,喪失尊嚴又會削弱權力,權力削弱位置就坐不穩。孫權決心採取手段,挽回臉面和尊嚴。可是他採取的手段卻出人意料,不是積極改正錯誤,收復人心,而是搞特務政治,想方設法監視、壓制臣子。他的邏輯大概是:我犯大錯誤丟了臉面,難道你們就一貫正確嗎?我只要挑出你們的錯,就說明我依然比你們正確,比你們英明,臉面不就撈回來了嗎?作為孫吳眾臣中威望卓著、實權在握的領袖人物之一,陸遜在這場打擊中自然首當其衝。
於是,主要針對陸遜的打擊就發生了。這是什麼樣的打擊呢?
這場打擊叫做“中書校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