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北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節,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方北辰,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中書”即“中書典校郎”的簡稱,是孫權特別設定的一種官員。至於“校事”,即審查監督軍政事務。孫權從宮廷侍從人員中,選了呂壹、秦博兩人,擔任上述職務。他們官位不高,實權卻極大,大到有權檢查朝廷任何軍政機構的公務文書,有權監視舉報任何一位大臣。說白了,就是孫權放出來的兩個特務。

其實,設定校事官監視群臣的發明權屬於曹操,史稱“昔武皇帝大業草創,乃有小罪不可不察,故置校事”。這見於《三國志》卷十四《程昱傳》。曹操素來以權術駕馭臣下,他設校事不足為奇。孫權以往一直對傑出大臣十分尊重和信任,如今卻邯鄲學步仿效曹操,這樣的變臉表演就未免令人驚訝了。

呂壹和秦博開始校事後,孫吳的大臣馬上就領教到了他們的厲害。《三國志》卷五十二《顧雍傳》中形容是:“舉罪糾奸,纖介必聞,重以深案醜誣,毀短大臣,排陷無辜。”他們舉報罪過糾察奸邪,細微小事也要上報;再加上想方設法上綱上線,把無罪定為有罪,小罪定為大罪,詆譭攻擊大臣,排斥陷害無辜。

哪些大臣是重點攻擊物件?《三國志》卷五十二《步騭傳》列出三位:“丞相顧雍、上大將軍陸遜、太常潘濬。”丞相顧雍,與陸遜一樣出自江東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的名門望族。他為人謙和,辦事謹慎。太常卿潘濬,字承明,武陵郡漢壽縣(今湖南省常德市東北)人氏,是荊州的名流,協助陸遜鎮守武昌。這兩位都是文臣,實際上是陪襯,真正的重點是威信最高而權力最重的陸遜。

呂壹囂張跋扈,西面查武昌,東面查建業,把大臣經辦的公務檔案查了個底兒朝天。而孫權也根據他莫須有的檢查報告,連續向陸遜、顧雍等朝廷大臣責備追問。弄得陸遜和潘濬,一談到彼此的遭遇就忍不住涕淚橫流。經過這一番大折騰,孫權覺得把朝廷風頭人物的臉面和尊嚴統統掃了下去,自己重新站在權威制高點上,也就挽回了臉面和尊嚴。目的既然達到,就以假公濟私的罪名,將呂壹處死,中書校事制度就此停止。

中書校事制度停止了,陸遜在政治上遭受的打擊卻沒有停止。事實上,中書校事只是一場更大打擊的前奏。

原來,君臣之間已經存在的老矛盾,再加上孫權家庭爭端引發的新矛盾,兩者緊緊糾結在一起,又釀成了另一場重大政治事件,使陸遜遭到更為沉重和嚴酷的政治打擊。

這一重大政治事件,史書稱為“二宮構爭”。具體而言,就是分別居住在各自宮廷中的太子孫和、魯王孫霸,為了取得繼承人位置而引發的政壇鬥爭。鬥爭為何會發生呢?玄機在哪裡?“三國探客”告訴你。

儒家經典《禮記》的《大學篇》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套修齊治平的理論,儒家一直提倡。然而即便是文治武功相當輝煌的英主,在齊家方面,特別是在挑選繼承人上,成功者也很少。秦始皇能一統天下,卻不能防止少子胡亥算計大哥扶蘇。漢武帝雄材大略,卻把自己的太子劉據,逼得逃亡民間上吊自殺。為何他們不能和睦一個小家?根本原因是本人在修身上很差勁,好色。好色則多妻,多妻就多子,兒子多,繼承人只能有一個,當然爭得頭破血流。如果君主本人再不講原則和規矩,偏聽偏信,那就更熱鬧了。

就三國而論,確立繼承人最為平靜順利的是劉備。他的妃嬪和兒子原本就不多,又有諸葛亮兼任太子師傅,所以正氣伸張。曹操在曹丕、曹植兩兄弟中猶豫不決,但總算沒有鬧出大亂子,屬於次一等。唯有孫權,妃嬪子嗣既多,本人又不講原則,結果奪位鬥爭從宮廷蔓延到大臣,搞得政局動盪難以收拾,屬於最糟糕者。而孫權也因此從中青年的英明君主,變成了老年的昏聵皇帝。

陸遜很幸運,趕上了孫權前半生的英明,得以充分施展軍事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親親她的小月牙

草木疏

戲精人設她不能塌

三個核桃四個棗

反派竟是他的惡念[穿書]

式微不思歸

至尊魔主

酒後隨筆

這昏君的黑月光我當定了(GL)

遊鯤

愛禍

福祿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