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3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先他打造自己現在這把佩劍的時候,主要是為了試驗新的鍊鐵方法,至於其他的講究,那都沒顧得上。現在卻不同,現在他學了鍾離權的青龍劍法,對於劍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所以需要再打造一把新劍,以使得自己的劍法與這把劍更相適應。甚至更關鍵的是,他始終對鍾離權所說的“金火天殺之相”有些擔心,現在忍不住想試著給自己弄一副盔甲,雖然並不見得有用,但放在身邊,也算是個心理安慰。
李曜對古代鍊鋼鍊鐵的瞭解除了他祖父的那本冊子之外,主要便是宋應星的《天工開物》,這本書的“五金”篇裡曾描述過一種效率較高的冶鐵爐,它的特點是冶鐵爐和攪拌爐一體化,用耐火材料作為溝渠連通,當鐵水流出冶鐵爐以後,直接流向敞口的攪拌爐,工人就可以立即攪拌製造熟鐵了,這種連續作業有助於節省燃料。
此外,西夏和它的同族曾鍛造一種被漢族人稱為“瘊子甲”的冷鍛甲,形制不詳,反正不會是鎖子甲。它的特點是鍛打時不加熱,直接鍛造,直到減厚三分之二。在甲片末端留一小部分不鍛,以方便工人判斷鍛打減厚程度(瘊子甲的名稱來源於此,因為光滑甲片上這一小部分突起類似於面板上的疣)。作為後世之人,他當然明白這種盔甲不是鋼甲,而是冷變形產生加工硬化的熟鐵甲。它的好處是硬度增加,對抗當時的熟鐵箭鏃很有好處。沈括說用強弩試驗射擊(大概是張弦力量216公斤的宋朝一等弩),75米之外無法穿透,即使偶然命中空隙處,箭鏃鐵翼也都捲曲了。它的壞處有兩個:一是同樣因為加工硬化,造成韌性下降(沒有證據或文獻表明這種甲鍛後要經過退火);二是耗費工時太多。因為室溫下鍛打對體力要求比加熱鍛打要高得多,而且鍛成後鑽孔比一般的熟鐵盔甲難得多。
自從學會青龍劍法,李曜對近戰的把握大了不少,現在比較擔心的是遠戰,所以對於抗箭矢的能力,他就相當關心。這種冷變形的熟鐵甲對箭鏃防禦力已經很好,其實它的硬度至多不過hv兩百出頭。不難想象如果用神臂弓之類中國弓弩射擊硬度可達hv500以上,韌性100j/cm2以上,而且利用了弧形硬殼結構的歐洲板甲會有什麼結果。
據《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三十二記載1041年北宋田況《上兵策十四事》中第十二事就是希望普及“純鋼甲”,不過這種“冷砧”鍛出來的,顯然只是冷鍛熟鐵甲——真正能普及的鋼甲都是大面積甲板,魚鱗鋼甲耗費工時很多、成本很高,而且非常耗費精力,無法普及——其實關鍵是李曜知道自己現在沒那個本錢——他還提出倉庫中存放的趙匡胤時代的盔甲繫繩已經斷開,但甲片質量上乘,懇請重新穿貫,編成三五萬套發給邊防軍,可惜連這個要求都沒有得到滿足。
岳珂《愧郯錄》卷十三《冷端甲》條也說冷鍛甲的效能良好,而且從前已經有裝備,然而在他那個時代已經停產很久了。這也許會令人感到奇怪,宋朝比西夏富得多,為什麼西夏可以普及冷鍛甲,宋朝卻不能呢?田況一針見血的指出:“由彼專而精,我漫而略故也。”不過他還沒有說完全。一個由陰謀家建立的王朝,由一群文弱的猥瑣男統治,這些猥瑣男肆無忌憚的歧視軍人和技術工人,幾乎是明目張膽的把他們——國家的矛和盾——踩在腳下肆意踐踏。為了一小撮文弱書生的統治,不惜把整個國家變成軟弱無力的、跟他們一樣的糊塗蟲。而獨裁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同樣的支援乃至親自鼓動這種歧視。這樣的國家要有好裝備和好軍隊,比用麻繩穿針眼還難。
而在明朝《武備志》裡,曾描述過當時的“複合盔甲”。明軍的頭盔每頂用熟鐵五六斤,加鋼一斤。如何製造不詳,估計是將鋼片鍛焊到鐵皮上,明朝時期中國已經成功仿製西亞整體式頭盔,實施這種焊接術是完全可能的。茅元儀進一步指出,當時的護臂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