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3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只用熟鐵十二三斤,加鋼一斤鍛合。

至於這裡頭所用到的焊接技術,說老實話到底“包鋼”、“嵌鋼”“夾鋼”、“貼鋼”到底是什麼,李曜實在搞不清楚。何堂坤曾有過介紹,但語焉不詳。至於“花紋鋼至遲發明於漢代”的說法,不過是不值一駁的囈語。他從網上的隻言片語估計,“夾鋼”、“貼鋼”應該是一種鍛打技術或焊接技巧,而不是焊接原則。例如張小泉剪刀就採用了“貼鋼”,這顯然不會是鋼包鐵的意思。至於鋼包鐵的焊接原則在中國是否曾得到運用,從古書中可以看到宋應星等曾說過百鍊鋼應包裹鐵芯,這種焊接法不算複雜,因此被中國人掌握是完全可能的,但宋應星也說得很明白,這是極品刀劍才能“享受”的待遇。並且《天工開物》卷十《錘鍛》已經說得很清楚,當時製造兵器和農工具,基本上都是鐵體鋼刃。沈括、戚繼光口中的好刀劍也都是鐵體鋼刃。直到後世,中國依然有“好鋼要用在刀刃上”的說法,這也表明了鐵體鋼刃一直是中國刀具的基本焊接原則(歐洲古代焊接原則是民用刀具鐵包鋼,軍用刀具鋼包鐵,因此歐洲就沒有這種俗語)。至於中國到底有沒有出現過鋼包鐵,乃至類似於日本本三枚的焊接技術,李曜就更搞不清楚了,畢竟他也不是專業人士,了不起是個“半專業人士的非正式傳人”。不過有一點李曜是懷疑的,就是缺乏皮部的刀劍主要的問題是易於彎曲,而不是宋應星所說易於折斷。

盔甲暫時考慮冷鍛,新劍則還須仔細思量。

青龍劍法有幾招特別刁鑽古怪,因此李曜甚至考慮過軟劍,但很快他便放棄了這個設想,因為軟劍實在不理想。其實中國古代一直有一種奇怪的彈簧鋼情結。這種情結最早似乎可以追述到沈括,他說:“錢塘有聞人紹者,常寶一劍。以十大釘陷柱中,揮劍一削,十釘皆截,隱如秤衡,而劍鑞無纖跡。用力屈之如鉤,縱之鏗然有聲,復直如弦。關中種諤亦畜一劍,可以屈置盒中,縱之復直。張景陽《七命》論劍曰:‘若其靈寶,則舒屈無方。’蓋自古有此一類,非常鐵能為也。”也許這種情結還可以一直向前追述到西晉。不過站在儒家書生的角度考慮,他們對各種技術一竅不通,又沒有上過戰場,受過軍訓,沒有軍事知識,對刀劍質量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只是對一些看上去很特別、有趣的現象感興趣。所以彈性好的刀劍自然就會得到重視。

其實,彈簧鋼跟好刀劍,是根本不能相容的。首先,彈簧鋼的要求是屈服強度、抗拉強度、彈性極限、疲勞極限應極高,而塑性和韌性要求相對不高。而刀劍最重要的兩項指標恰恰是硬度和韌性,所以從根本設計目的上說,彈簧鋼就不宜作為刀劍。其次,彈簧鋼對鋼材的要求,磷、硫都必須少於0.004%,古代鋼材,尤其是中國鋼材,很難達到這個標準。再次,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彈簧鋼含碳量範圍(僅指碳素鋼,不過古代也只有碳素鋼)為0.6%-0.9%之間,至低不得過0.2%,並要求最好是單體結構。而古代刀劍要求芯部含碳量0.2%以下,並且都是焊接鍛合結構。再次,碳素鋼淬透性小(臨界直徑6-8毫米),抗鬆弛效能不夠好。最後,彈簧鋼製造方法有四:一是鋼絲或鋼帶索氏體化後進行冷變形強化;二是鋼絲或鋼帶淬火+回火;三是鋼絲或鋼帶冷變形後退火;四是冷熱軋鋼。古代顯然不會有第一、四種加工方法,回火中國人不會,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冷變形後退火。這樣的彈簧鋼硬度不超過hb325,對宋時刀劍來說這樣的硬度完全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如果只對鋼進行淬火,這樣的刀劍是很容易折斷的。

所以在古代條件下,好刀劍根本不可能也沒必要具有高彈性。日本、歐洲、西亞、印度工匠也都沒有對他們的刀劍提出過高的彈性指標。古今中外沒有一個真正有制刀劍經驗的工匠、或者具有軍事經驗的軍人,會要求自己的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狂仙歸來當奶爸

菸灰公子

穿成假千金她媽

多多鹿

陛下總想碰瓷我

見荷

訓衛手冊

梧桐難栽

諸天之從新做人

惠鵬鵬

當反派遇上反派[快穿]

清酒澗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