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樣也能增加官職使用,並且首次在三公以上的一品官職中使用檢校制度,像三公,本來最多隻能再有個加職,用兩次,要是檢校三公,就能任命多人,提高官職利用效率。唐朝中後期甚至有檢校太師等檢校三輔,此時的檢校制度也已經陷入其發展的中期,完全失去了早期由皇帝直接派遣監督、核查的作用和地位,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五代十國和宋朝。
檢校制度要認真說起來,在封建時代本該是一個比較先進的制度,但問題在於這一制度只能在皇權有充分權威的情況下發揮作用,而且要在多相制的民主基礎上。由於在檢校制度下,檢校官員有臨時性和監督性,在唐朝以後儘管不乏有權威的皇帝,但是往往缺乏多相的政治環境,即使有多相的政權,也因為宰相品級很高,限制發揮皇權作用,不像唐朝編制宰相是三品、四品(加銜有五品),後世的宰相都是二品以上,皇帝對僅比他小一級兩級的宰相難以形成絕對權威,只有強勢君主能控制宰相,或者乾脆廢置宰相。這樣就不能像唐朝那樣即保障皇權地位,又能擴大民主執政的範圍,增強執政效率。
唐朝檢校制度雖然能保障皇權對相權的優勢和監督地位,但是對外戚、軍閥的制約能力非常有限,到了晚唐,甚至淪為籠絡軍閥的榮譽職稱。再到宋朝,檢校官往往是散官,已不再有明確的許可權。元豐改制後,僅保留三公、三師以上官員的檢校職稱。
唐朝的檢校官總體上都是有具體許可權,即使是任命藩鎮節度使為檢校官也是因為其執掌地方實際權力,而像蓋寓等節度使麾下官員將佐也開始檢校左僕射這樣的高官,則說明檢校制度已經基本失效,完全淪為籠絡藩鎮軍閥的工具。
蓋寓,代北蔚州人,其祖父蓋祚、父親蓋慶,世代為蔚州牙將。李克用曾任蔚州刺史,並從此處開始發跡,蓋寓和另一蔚州人康君立等,盡心竭力輔佐於他,很快成了李克用的心腹。李克用任雁門節度史的時候,蓋寓為都押牙,並任嵐州刺史。等到李克用平定黃巢之亂,因戰功第一而任河東節度使鎮守太原之時,蓋寓便升為左都押牙,朝廷再授了個檢校左僕射的“榮譽稱號”。李克用決斷大事之時,對蓋寓必然在場,而且李克用對他幾乎是言聽計從,每次出兵征伐也都讓他跟隨身邊,足見信重。
蓋寓為人通達黠慧,很有智謀,尤其善於揣測李克用的意圖。李克用性格嚴厲急躁,遇到急事不容許稍有拖延,只要有人稍有違逆,就軍法從事。只有蓋寓能夠領會李克用的意圖,善於疏導,婉言相勸,以達到參謀輔佐的目的。譬如李克用有時候對將吏大發雷霆,蓋寓見勢頭不妙,想要勸阻,又不便直說,就假裝站在李克用這邊斥責將吏,李克用見有人唱了黑臉,就反而很痛快地免除了對他們的懲罰,這樣的事情多了,河東諸將都深謝蓋寓,於是地位逾高。
李存孝一聽蓋寓在,頓時放心不少。這次他來報信,那可是報憂,並非報喜,誰知道以李克用的脾氣,一旦聽說自己胞弟李克恭很可能已被亂軍所殺這個訊息之後會有什麼舉動?
要是他沉得住氣,那還好說,萬一當時就暴怒起來,李存孝也只能硬頂著一陣怒罵了。
但是蓋寓既然在場,李存孝就不必過於擔心。
不一會兒,門子出來道:“給事郎君,大王有請。”
李存孝進了大門,轉入花廳,裡頭李克用正在聽蓋寓分析軍情,一見李存孝來此,便問道:“吾兒又來求為一路主將否?某與蓋寓正在商議,總少不得給你些仗打打。”
李存孝一臉急切:“非是此事,乃是潞州有警!”
李克用轉過頭,獨目一凝,語氣已然從輕鬆瞬間變得森然:“潞州?潞州怎了?”這一轉頭,李克用的面容就顯現出來:臉型方正,刀眉濃密,眉角微揚,鼻樑高挺,唇線剛毅,而最大的特點還是一目微渺——就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