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2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事家孫武,這位對兵法深有研究的謀士,是具有“準參謀長”特徵的早期雛形代表,但嚴格意義上來說,他還不能被稱之為軍隊專職參謀人員。
而到了戰國時代及戰國以後,隨著當時軍事科技的不斷進步,軍隊裝備水平獲得了大幅提高,參戰國綜合國力與後勤保障能力也得到長足發展,交戰雙方不僅有了鋒利的鐵製兵器,同時,還裝備了當時非常先進的弓弩,其箭矢射程超過600步,攻城雲梯和舟戰鉤拒等水陸攻防兵器,開始在軍中普及列裝。陸上作戰時,具有快速反應與遠端打擊能力的騎兵,於野戰中投入使用,實戰頻率逐步趕超傳統步兵,並且在攻城奪塞的包圍戰中,開使運用地道戰法等坑道戰術,戰爭烈度與戰役複雜性相對於春秋時代明顯加強,有時一次交戰的兵力投入,竟高達十萬餘人,戰爭相持數月甚至經年。
正因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政治形勢與軍事戰略不斷變化,戰爭規模進一步加劇擴大,使得自春秋以來的舊有指揮作戰體系,難以適應新時代的新軍事變革要求,故而,專門替國君和主帥運籌帷幄的專職參謀人員,便應運而生。在這一歷史時期中,比較早期的古代軍隊參謀長,是戰國中期的齊國軍師孫臏,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公元前353年,齊威王“……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因此,時任軍師的孫臏,可以算是中國軍事史上,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專職軍隊總參謀長。
雖然中國古代軍隊作戰序列中,軍隊參謀人員和軍事參謀機構,在戰國時期便以出現並開始發展,但對行使專職參謀職能的軍事人員,職務稱謂上卻並非“參謀”,而是常以“軍師”等各種特定稱謂來指稱該職。
而之所以李曜設立總參謀部,給各軍配備“參謀長”並不讓三帥、史建瑭等人趕到新奇,是因為在我國軍事史上,最早出現“參謀”稱謂的歷史時期,正是唐代。據《舊唐書·職官志》記載:當時各節度使屬員有“……行軍參謀,關豫軍事機密……”,所以說“參謀”之稱謂,便是從唐朝肇始。後來我國現代軍隊職務“總參謀長”中,“參謀”二字的歷史來源也正在於此。作為河東節度使李克用麾下將領,“參謀”二字對於他們而言,再熟悉不過了。
只是……那“參謀”焉能跟李曜設定的這“參謀長”相提並論?這參謀長的許可權簡直快要趕上指揮使了!
“不止如此。”馮道似乎有意繼續讓他們驚訝:“參謀長與參謀軍官必須對每一場戰鬥進行書面總結,並上交總參謀部作戰處和戰史處,作為分析和研究之用。總參謀部設總參謀長一名、副總參謀長兩名、軍需總監一名、紀律總監一名,下轄作戰處、作訓處、測繪處、戰備處、機要處、戰史處以及綜合處。此次老師親自擔任了總參謀長,史將軍及郭安時將軍擔任副總參謀長,張敬詢從河中軍械監掌監調任總參軍需總監,原河中節度使府軍議參謀張審任紀律總監。”
李嗣昭喃喃道:“……這麼一來,兵部還用來幹嘛?”
馮道笑道:“兵部現在有什麼用麼?今後也無非這麼點用了……不過,某聽老師曾有意進行一個什麼‘軍銜’體制,如果成真,怕是要由兵部主持此事。”
三帥愕然,史建瑭心中也不知是什麼滋味,他如今算是李曜的嫡系了,一方面知道李曜的各種改制,自己這樣的嫡系肯定是能有好處的,另一方面也擔心改制帶來的問題。如今……只是希望右相仍如以往一般,什麼事情都一早就想好了對策吧。
實際上對於總參謀部的構架,李曜的確很是費了些心思。特別是對於剛才那個軍事主官與參謀長意見相左之後以誰的意見為準,李曜更是對比後世中國的情況之後才作出決定。
後世中國的總參謀部,作為軍隊總部機關最重要的一個軍事指揮管理部門,在軍隊指揮架構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