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3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定繼承人的李憲還曾有過姓武的經歷。在反武勢力奪得政權的當下,這兩次的儲君經歷自然就很少有人提及了。加之自隋唐開國至李憲所處的時代,對於非嫡長子繼承皇位,大家都已經司空見慣了。李隆基做太子所遭到的輿論阻力會很小。
李憲那酷似父親李旦的性格並不擅長與人結交。從李憲墓的壁畫內容上也反映出墓主人情趣高雅,淡泊名利,深居簡出,與琴簫為伴的性格特點。與現已發掘的李氏皇族墓葬壁畫相比,李憲墓壁畫中沒有迎賓的熱鬧場面,沒有馬球場上的馳騁爭鬥,只有音樂歌舞和溫文爾雅的仕女形象,這與唐書記載中李憲精通音律、為人謙和謹慎,從不與外臣交結的為人宗旨、性情特徵相符。李憲“尤恭謹畏慎,未曾幹議時政及與人交結,玄宗尤加信重之。”再加上對政治興趣不大,可以說是朝中無人。韋氏失敗後,其族人韋嗣立險些被株連。李憲敬重其正直的為人,“以嗣立是從母之夫,救護免之”。而這唯一曾受過李憲恩惠的韋嗣立又被貶謫。並且從李憲對韋嗣立的救助來看,李憲為人善良,也確實不精於政治,至少沒有掌控當下全域性的觀念。
李憲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唐隆政變,但對於李憲是否參與了擁立睿宗即位這一事件至今還無法斷言。只有《資治通鑑》上有著關於李憲與李隆基一同力勸睿宗登位的記載。劉幽求對宋王成器與平王隆基說,相王應出鎮天下了,“眾心不可違,王雖欲高居獨善,其如社稷何”!而後“成器、隆基入見相王,極言其事,相王乃許之”。加之李憲本人並非無能之輩,以及玄宗即位後對李憲的各種“嚴加防範”,我們可以猜測,李憲很可能參與了擁立睿宗的活動。即使是這樣,李憲的功勳仍遠遠不及三弟李隆基。
李隆基有著聯合姑姑太平公主蕩平韋氏之亂的業績與輔助父親李旦重登大寶的功勳,且手握重兵猛將,極富政治頭腦。李隆基有著較高的政治素養,更有親自掌管的軍隊作為政治憑藉。就連榮寵不衰的太平公主都“憚其英武”。與他相比,兄長李憲在政治上表現平平,幾乎無所作為,一貫秉承了大唐“始祖”老子道家的無為思想。總體來講,其實力自然不及李隆基。
對李隆基而言,結交親信,籠絡大臣是他的專長。之所以能夠登上太子之位,也離不開在一旁敲邊鼓的大臣們。討論立儲議題時,“大臣亦言楚王有定社稷功,且聖庶抗嫡,不宜更議”。作為堅定的李隆基支持者的劉幽求向睿宗力挺李隆基登位。“臣聞除天下之禍者,當享天下之福。平王拯社稷之危,求君親之難,論功莫大,語德最賢,無可疑者。”上面提及的劉幽求只是其中一個。鍾紹京,崔日用,劉幽求這些都是李隆基平定韋氏之亂重要的依靠力量,他們自然是以李隆基馬首是瞻。例如韋安石,姚崇一類人,則是因為不攀附太平公主而後逐漸加入李隆基陣營的。
雖說當時“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門”,但剛剛聯手挫敗韋后不到十日的太平公主與李隆基尚未產生實質矛盾。由於睿宗意願不明朗,太平公主一方也秉承同樣是侄子,二者皆可的態度保持中立。朝中的蕭至忠,崔湜,竇懷貞,岑羲,薛稷等要員均為太平公主一黨此時都沒有表態。
可見朝中形勢也對李憲成為太子不利。而且,唐太宗在處理太子承乾與魏王泰爭儲之事時曾採用棄而立新的方式,提出“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窺伺著,兩棄之”。並以此作為祖制來沿襲。如果儲位鬥爭在李憲與李隆基之間重演,只會落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結果。
在皇權至上的時代,皇帝有著主宰世事的大權,皇帝的態度至關重要。歷史上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同樣是面臨平凡的嫡長子與能力出眾的次子之間的抉擇。明成祖朱棣卻捨去功勳卓著的次子朱高煦,立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雖然睿宗李旦十分認可李隆基唐隆政變中的出色表現,“宗社禍難,由汝安定,神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