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6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言說得甚好。某召爾等白虎堂議事,只要尚未決斷,要的便是各抒己見。”
他微微一頓,忽然轉頭,出人意料地朝一名面白無鬚的中年人望去,問道:“張監軍有何高見?”
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八)
李曜口中的張監軍是一名四十上下的中年宦官,著緋色官服,容貌端方,可能因是宦官之故,整個人看起來偏於文弱。他名居翰,字德卿,乃是前掖庭令張從玫之養子。此次來河中之前本已被下令前往幽州做監軍,走到蒲津渡,恰好遇上李克用與朱溫的河中爭奪戰,因此前路受阻,盤桓在李克用軍中。後來李曜接手指揮權,內查防務時才發現他的存在。後來河中收復,李克用直接將李曄所贈的那張任命河中節度使墨敕上填進了李曜的名字,李曜便開口向李克用要人。
他的理由很簡單,也很充足:幽州局勢尚不明朗,如果監軍此時去范陽,萬一有個三長兩短,雖然陛下未必怪罪,可說出來卻是折了我們河東的臉面,人家會覺得咱們河東連監軍都保不住。再有就是,監軍走到一半又掉頭回去,兆頭未免有些不祥,正巧大王既然命我鎮守河中,那便留下張監軍在蒲州便是,幽州方面等局勢穩定了,朝廷再派一名又有何妨?
李克用根本不知道李曜為何要留下這位張監軍,反正在他看來,朝廷的監軍制度基本上已經是徒有虛名,誰來監軍不是監軍,不就是個宦官麼,有什麼大不了的?因此自然不會為這點小事讓自己的愛將心有芥蒂,當下應承下來,回頭就給皇帝陛下上疏一道,說了這事兒。皇帝這時候正感激李克用歸還邠寧,更不可能為這早就名不副實的監軍問題駁了他的面子,連想都沒想,御筆一揮就批了一個“可”字了事。
對於“監軍”這個詞,李曜作為曾經深受某些粗製濫造的所謂歷史電視劇毒害的一個普通觀眾來說,曾經有一段時間十分厭惡,特別是對唐朝和明朝的監軍,有一種莫名的憤恨,因為一看到這倆字,他就聯想到宦官專權,而宦官專權,在他的印象中,就沒哪一回是好事。
宦官專權其實是唐代中後期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但相比於東漢和明代的宦官之禍,唐代宦官的專權無疑更加了得,因為他們不僅間接掌握了部分“皇權”也就是中央權力,而且獨以掌控兵權為標誌。有唐一代,宦官對內掌握禁軍,對外出任各藩鎮的監軍。自李輔國起,每一朝權勢最強的宦官必然掌握禁軍,發展到後來成為“權閹四貴”,就是兩神策軍中尉和兩樞密使。
事實上宦官監軍早在東漢時已有先例,延喜五年,由車騎將軍馮緄上書請設監軍。當時主要是為防止猜忌陷害的權宜之計,與軍權無關。而唐代起初襲隋制,則是以御史監軍。這個時期的監軍,也僅是以皇帝特派員的身份常駐方鎮“監視刑賞,奏察違謬”而已,既不是常設機構,也沒有參與指揮軍隊。直到玄宗開元二十年後,才開始出現以宦官監軍。
比如天寶六年,高仙芝軍出討小勃律,就由宦官邊令城監軍。不過,雖然當時宦官在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但是還屬於一種臨時制度。但到了玄宗末期,由宦官出任監軍就開始漸漸普及,並且初具規模。到了德宗貞元十一年,開始“鑄監軍印”。監軍置印代表著宦官監軍有了法律保障,宦官監軍也由此制度化。
制度化的表現之一,是宦官監軍由臨時任命改為常設機構,在朝稱之為監軍院或監軍使院,設有監軍使和副使。監軍使直接聽命於皇帝,與地方藩帥互為統屬,互相制約,部下有副使、小使、判官若干人,同時還擁有自己的親衛兵,也就是牙兵。這一點,李曜在穿越唐朝之前,是完全不知道的。在他的印象中,監軍宦官不就是那些個捏腔拿調、打著皇帝招牌胡作非為的閹豎麼?卻不知道唐代的監軍宦官,不僅地位高、權力大,甚至還有自己的一支軍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