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章 花廳議事(上),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因為成國公朱勇所言,令錦衣等衛、守陵衛卒存其半,其上直旗校隸錦衣督操,其餘悉歸三大營。制度本來也未見得有什麼大問題,可誰料出了土木之難,明初賴以震懾天下、出擊蒙古的精銳京軍幾乎全軍覆沒。
這時候留守京師的文官集團發現機會來了,不顧英宗被擄於瓦剌,力推景帝登基,景帝於是用於謙為兵部尚書,于謙遂以三大營各為教令,臨期調撥,兵將不相習,乃請於諸營選勝兵十萬,分十營團練。每營設都督一人,號頭官一人,都指揮兩人,把總十人,領隊一百人,管隊二百人。再於三營都督中推一人充總兵官,監以內臣——然後關鍵的來了:兵部尚書或都御史一人為提督。其餘軍歸本營,曰老家。京軍之制一變。
於是,文官集團第一次把手伸進了軍權核心——京營之中。
然而接來下的情況可能大家都沒料到,英宗靠著人格魅力居然從瓦剌逃了回來,接著不久景帝病重駕崩,英宗復辟。
于謙作為推景帝上位的重要人物,自然被找了個罪名殺掉,團營亦罷。
再往後憲宗、武宗、世宗歷代皇帝對於京營來來回回改制,這個總理京營戎政一會兒是武臣,一會兒是文臣,甚至還有汪直這個宦官……總之很亂就是了。
另外要補充的一點就是,原本五軍府都是開府給印的,但是隻主兵籍而不與營操,營操官則不給印。戎政既有府又有印,是自仇鸞開始。
仇鸞雖然是個廢物,但當時由於其他戰線都是一觸即潰,他靠著賄賂俺答汗,居然被認為當世名將,很是得寵。得了寵當然不能一言不發,於是他建議嘉靖帝選各邊兵六萬八千人,分番入衛,與京軍雜練,又令京營將領分練邊兵,於是邊軍盡隸京師。但這個主意明顯是個餿主意:塞上有警,邊將卻不得徵集,結果不僅京軍沒練起來,邊軍也越來越垃圾,只能是“邊事愈壞”。等仇鸞醜事揭穿身死,朝廷乃罷其所置戎政廳首領官之屬,但入衛軍則只罷了甘肅一地。
由於高拱剛才衝高務實點了點頭,高務實把高拱這一望的意思理解錯了,以為是示意他發言,於是道:“總理戎政掌握京師大部分軍權,這個位置交到武臣手裡自然無法令文官們滿意,因此,必然很有一批文官希望把這一大權力拿過來。趙閣老這麼做,小子以為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因為三伯起復對他的壓力太大,以至於他不得不以此來博得更多文官的支援,以圖對抗三伯之威勢;第二種可能是他推動此事可以直接獲利……譬如說以他的人做這個總理京營戎政,拿下這個位置,倒不是說他就敢做出什麼不堪言之舉,而是會讓一些人錯估形勢,以為陛下對他聖眷隆重,從而使一些人對他與三伯相爭之事保持沉默。”
高務實誤會了高拱的意思,發表了一番看法,結果高拱又反過頭來誤會了他的意思,以為他第一次被允許參加這樣的“內部會議”,想要表現一下自己。不過這兩條說得至少條理清晰,雖然高拱知道第二條不成立——兵部一尚書四侍郎(無風注:本來是兩侍郎,四侍郎制度是高拱提出並推動改革的,其添設的兩名侍郎主要巡閱邊務,瞭解下情,做到對邊方險隘、虜情緩急、將領賢否、士馬強弱都非常熟悉。這樣邊務有人專管,總督員缺,也可即刻往補。)都不是趙貞吉的人,但這一點高務實當然不知道,所以光從他的分析思路來說,也還不錯了,於是高拱便沒有多說什麼。
沒有說話代表預設。
九名有著大好前途的高拱門生都頗為訝異:首先是訝異高務實能一眼看出這其中的門道,其次是訝異高務實說得如此直白,最後是訝異高拱這種完全默許的態度。
但大夥兒心裡還是有所懷疑:八歲小兒真有如此眼光?會不會是師相為了樹立自家侄兒的名聲而提前給高務實做過分析?
這種懷疑當然不能直接了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