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4章 道統之爭(上),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的想法足夠崇高,卻不看好這樣做的前途。
高務實一貫認為,派系鬥爭的本質就是戰爭,而且是不得不應戰的戰爭。
派系鬥爭和他操控和平“演變”土默特、拉攏勳貴放棄“土地財富”而轉為“海洋財富”等等事情都完全不同。
後者都是技術手段可以解決的,因為它們不涉及什麼政治理想,涉及的只有利益,或者說利益的重要性遠遠大於所謂的政治理想。
派系鬥爭就不同了。實學派也好,心學派也罷,按理說都是儒家,算起來甚至都還批著理學的皮,可是它們之間的矛盾偏偏是不可調和的。
在中國學術界,關於實學的性質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而在中國思想史上,實學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概念。
中國所謂實學,實際上就是從北宋開始的實體達用之學,是一個內容極為豐富的多層次的概念。它既包括有元氣實體哲學,道德實踐之學,又有經世實學和實測實學,還有考據實學和啟蒙實學等等。”
實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高務實以為可以歸結為三點,即“崇實黜虛”、“實事求是”和“經世致用”,這三點構成了實學的精神核心。
儒家文化中的實學精神,其源頭還可以再向上追溯,如陸九淵所說:“人無不知愛親敬兄……此唐虞三代之實學。”從儒家整理、修訂的古代經典中,可以看到實學精神是如何逐步發展起來的。
如高務實的本經《易經·泰》六四就說:“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實也。不戒以孚,中心願也。”泰卦六四的爻辭是說家中本不富裕,但偏要向鄰居吹噓、炫耀,這是一種“失實”的心態,應當引以為戒。
類似“尚實反虛”的思想,在三代的歷史文獻中還有許多,當時雖沒有實學這樣一個詞彙,但是日後實學中所包含的基本精神卻於此時正在凝聚生成。
春秋戰國是中國的“軸心時代”,傳統宗教的瓦解造成了社會上極大的精神空白,致使諸子百家蜂擁而起,紛紛提出自己的治國主張。
孔子所開創的儒學,正是先秦諸子中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由孔子揭櫫的“崇實黜虛”的精神方向,奠定了中國實學文化的基礎。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凡是對於不能實證的東西,孔子都給予存疑的回答。面對古代宗教所遺留的龐大遺產,最虛幻的東西的就是彼岸世界了,於是“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雖然沒有徹底否定彼岸世界的存在,但是他強調自己治學的重心在於“知生”、“事人”。因此在此岸與彼岸的關係上,孔子主張“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也就是說,精明的統治者雖然尊敬鬼神,但要與鬼神保持距離,將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現實的世界中。
儒家哲學的入世傾向,是“崇實黜虛”精神的必然結果。在探討現實社會政治發展規律的過程中,孔子所倡導的也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
他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求學應當具備客觀的態度,不能以自己的主觀想像替代實際的學習。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學習不是為了知識而知識,將學習當成一種智者的遊戲。
先秦諸子與古希臘哲人的重要區別在於:促使他們進行研究的動力不是形而上的興趣,而是生逢亂世,救國救民的憂患。所以孔子一向強調“學以致用”。
例如他要求學生學習《詩經》,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學習《詩經》意義重大,甚至到了“不學《詩》無以言”的地步。
但是,學習《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