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4章 道統之爭(上),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經》絕不是僅僅為了個人的欣賞或消遣。孔子指出:“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即使把《詩經》背誦得非常準確,但是授予政權不會行使,派往列國擔任使者,在談判的時候不會對答,那學習再多又有什麼用呢?所以孔子特別強調“學以致用”,他說:“君子學以致其道。”
實學精神是儒家文化中的一種基本傾向,而且具有普世性的價值,這可以從儒學幾千年的發展中得到證明。
從西漢到東漢,儒生們過度開發了儒學內部外在超越性的思想資源,致使社會上出現了“虛飾浮誇”的學術空氣。今文經學離題萬里的“微言大義”,古文經學日趨繁瑣的“訓詁考據”,都背離了儒學關注社會現實問題的治學旨趣。
東漢王充一部《論衡》,就是針對社會虛浮弊病發出的戰鬥檄文,“實”與“虛”可以說是全書出現頻度最高的關鍵詞。王充還對社會上所以會產生這樣多虛浮之詞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根子就在於迷信儒家聖賢留下的所謂經典。
他說:“世信虛妄之書,以為載於竹帛上者,皆賢聖所傳,無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諷而讀之。睹真是之傳與虛妄之書相違,則並謂短書,不可信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高務實在檢索經史子集文獻時,發現最早將“實”與“學”兩個概念連用的也是王充。
他說:“韓子非儒,謂之無益有損,蓋謂俗儒無行操,舉措不重禮,以儒名而俗行,以實學而偽說,貪官尊榮,故不足貴。”
當然這裡所使用的“實學”概念與宋明以後學者的用法還有區別,此處的“學”是一個動詞而非名詞。但是誰都知道,漢語的語法是不嚴謹的,各種詞性可以相互轉換,後世的實學就是從這些詞彙中發展而來。
王充偶然用到實學一詞,一方面說明當時實學還屬於儒學的一種精神傾向,尚未形成穩定的學術流派;另一方面王充力闢經學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虛妄不實”的錯誤,也就是在開拓實學。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是中國佛教、道教發展的高峰時期,儒學發展相對停滯。宋明理學要恢復聖王的“道統”,必須重新振奮儒家原有的實學文化,故又一次在思想界掀起了“崇實黜虛”的文化潮流。
宋初儒生胡瑗首先舉起“明體達用”的旗幟,反對社會上“尚聲律浮華之詞”的不良學風,後來被黃宗羲稱為“篤實之學”。
以後,張載主張“太虛者,天之實也。萬物取足於太虛,人亦出於太虛。”“惟太虛無動搖,故為至實。”他以“太虛即氣”的元氣本體論思想,反對佛老宗教思想中的空無。
二程則說:“夫誠者,實而已矣。實有是理,故實有是物;實有是物,故實有是用;實有是用,故實有是心;實有是心,故實有是事。”他們把萬物的規律看成天地間的實理,以此反對佛老超自然、超人間的宗教學說。
朱熹發揮二程的“實理論”思想,指出:“吾儒萬理皆實,釋氏萬理皆虛。”一時間“崇實黜虛”成為宋明思想界的主要話題,“實學”一詞頻頻見諸於當時思想家的著作中。
當時思想家所反對的“虛”就是佛老,這一點並沒有疑義,但是要倡導什麼樣的“實”,各家的見解並不統一。
高務實覺得,程朱陸王注重對儒家內在超越精神的發展,注重本體論的研究和心性道德的修養,所以他們的實學可以稱為“道德實學”。
而王安石、李覯、陳亮、葉適、王廷相(注:大家注意一下這位,他對高拱的實學理論和實踐影響很大,一般看法都認為高拱就是王廷相經世實學思想的繼承者和實踐者)等人則側重於儒家的事功思想,他們的實學可以稱為“經世實學”。
高務實對於“道德實學”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