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9章 建設遼南(上),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農業方面除了糧食,還有一個可能很少有人關注到的東西,叫做柞蠶。
柞蠶也叫山蠶,起源於山東省魯中南地區,其繭絲的產量僅次於家蠶。其繭同樣可以繅絲,主要用於織造柞絲綢,而且蟲體不僅可食用,甚至可做藥材,還是一種非常厲害的壯陽藥,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
當然,高務實的目的還是用它來繅絲,爭取給遼東帶來一個新的利潤點——隨著海上貿易的逐漸興起,大明絲綢行業的大發展已經近在眼前了,這個時候不趕緊想辦法提高產能,那純粹是傻,因為在這手工業時代,絲綢的市場表現永遠都是供不應求,反正都不愁賣。
玉米的栽種比較好辦,因為遼南地區是個軍管區,高務實從某個層次上來說相當於土皇帝,搞定李如桂之後,其餘三位衛指揮使吃了熊心豹子膽也不敢在高務實面前調皮,別說讓他們種玉米,就算讓他們搓泥巴玩,他們也不會拒絕的。
衛所指揮使在遼南也類似於地方官,或者說有很大的行政權力,對於地方上的這些事情完全可以強制推進,而不用去說服教育——下頭的衛所兵都是農奴一般,還不是東家說種什麼就種什麼?
當然,高務實也不是一味蠻幹,他還是搞了一個獎懲機制,這個機制比較複雜,礙於篇幅,就不詳述了。總的來說,就是種得好的,按照名次給獎,種得差的也按照名次處罰。
另外對於“單位畝產”最高的一批人,高務實不僅給獎,還會請他們傳授經驗,甚至還打了包票,這批人可以派子弟去京師,在高務實的京華工匠學堂讀書。
選派讀書的孩子,不僅食宿、束脩等各項費用全免,只要在學堂沒有受處分,則每個月還有二兩銀子的賞銀。
二兩銀子不是小數目,在京師也相當於一個沒有特長的普通務工者的月收入,在遼東甚至相當於成年長工的標準。
所以,對於玉米種植推廣的問題,高務實覺得比較好辦。
但是對於柞蠶,麻煩就大了點,首先這個技術人員的問題就不太好辦,先得派人去山東找人教授技術——幸好大明的行政體制很特別,高務實還掛了個山東按察使的銜,而且他還有“熟人”在山東為官。
高務實在山東的這位熟人,其實連面都沒見過,乃是他的同年王庭撰之長兄王庭詩,此人在高務實中狀元的萬曆八年時為山東按察副使,現在因為弟弟的關係,算是抱上了高黨的金大腿,已經高升山東右布政使了,現在管的就是“內政”這一塊,請他幫忙應該靠譜。
至於漁業,這一條其實不必過於細說,後世遼寧省就是漁業大省,遼南半島更是重中之重,不管是淡水還是海產資源,都算得上異常豐富,高務實只需要加大船隻投入就行,連漁民培養都可以跨越式發展——以老帶新。
船隻投入也好辦,京華的兩大船廠,南邊的在廣西,北邊的在山東,而且由於海貿風潮的影響,兩大船廠一直都在拼命擴產,現在也無非把山東的船廠繼續加大擴產就行了。
況且這造漁船不比造軍艦,不僅船體小了很多,武備要求更是低得沒有要求,相應的船體強度要求也就低得多了,製造速度遠遠高於軍艦和武裝運輸艦,屬於只要人力物力資源保障到位,就可以爆產量下餃子的那種。
當然,造船容易,讓漁民買船就難了,因為這些遼東漁民根本沒錢。
好在高務實之前在京師的時候就已經召集船舶系的大匠們商議妥了,造漁船不造那種三五個人就能揚帆出航,但其實只能在沿海附近撒網的小漁船,直接造那種需要三四十個人出海的中號漁船,乃至需要五六十個人操弄的大號漁船。
一來出海遠一點,打撈得更多,二來這個資料基本上是按照遼南的基層體系來把控的。
比如一個自然形成的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