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1章 朝歸倭附(圓九)兩年危險期,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因孝宗之子武宗沒有子孫繼承皇位,帝系從孝宗一脈轉移到其弟興獻王一脈,由興獻王之子即帝位,即世宗嘉靖帝;
第三次變更因熹宗諸子夭折,沒有子嗣繼位,帝系由熹宗一脈轉移到同父異母的弟弟信王一脈,即崇禎皇帝。
此外,在英宗和景帝之間還出現過兩次波折,“土木之變”中英宗被俘,大明朝廷群龍無首,形勢異常危急。奉命監國的鄴王被大臣擁立為帝,尊英宗為太上皇,改封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帝系由英宗一脈轉移到景帝一脈。
然而天意弄人,景帝之子早夭,加上英宗歸國,趁景帝病重複闢成功,重登大位,重立長子朱見深為太子,帝系再次回到英宗一脈。
雖然有這些意外,但是在這三次帝系變更中,世宗、思宗的繼位是遵循了“兄終弟及”原則,有皇帝的遺詔或皇太后懿旨,因而他們的繼位擁有程式或儀式上的合法性,其統治權在登上皇位的那刻起,就擁有了足夠的合法性。
成祖朱棣是透過篡權奪取皇位的,但他透過自己非凡的毅力、鐵血的手段和實實在在的豐功偉績,最終贏得了合法性。
而景帝則是在特殊背景中登基,不過他的權力合法性,其實是建立在英宗同意禪讓皇位的基礎上,但問題是他更立太子的行為卻僭越了本份,其子朱見濟的早夭則更被人們理解為上天對他僭越之舉的懲罰。
故此,到了後來英宗復辟之時,群臣對於復辟就表現出了相當高度的一致性,即幾乎沒有任何異議發生。由此可見,在群臣心目中,即便英宗曾經搞出了土木之變,但他依舊擁有真正的合法性,其復辟是使帝系迴歸正統,是理所當然、不容置疑的。
雖然從表面上看,明朝繼位皇帝的身份有時候挺複雜,但其實每位皇帝的繼位事實上都是遵循太祖的規制。
明惠帝、仁宗、宣宗、英宗、武宗是以嫡長子身份繼位,憲宗、光宗、熹宗是以無嫡前提下的長子身份繼位,孝宗、穆宗、神宗以事實上的長子身份繼承大統,至於代宗、世宗、思宗則是遵循“兄終弟及”原則繼位。
由此可見,嫡長子皇位繼承觀念在有明一朝深入人心,上至皇帝官員,下至庶民百姓,無不認同,並且主動、堅決地維護著這一觀念。
正因如此,明代皇位繼承人選具有很高的確定性,人們十分清楚未來皇位的繼承人選應該是誰。即使皇帝沒有正式下詔冊封太子,給予皇太子名分,人們也仍然可以預測太子人選。
當擁有生殺予奪大權的皇帝在諸位皇子中有更中意、心儀的皇位繼承人選,不肯立皇嫡子、皇長子為太子,欲打破傳統而以其愛子替換時,大臣們往往都會挺身而出,以宗法制的核心嫡長子繼承原則與傳統定製作為兩個有力憑依,與皇帝抗衡。
而皇帝即便“口含天憲,言出法隨”,卻也拗不過文武百官手中實際掌握的行政執行力,以及全天下黎民百姓的巨大輿論力量,最終不得不依照祖法辦事。
大明在國本問題上為什麼會形成如此強大的制約力?這恐怕是一種“前車之覆,後車之鑑”。元朝因為皇位繼承人沒有固定的國法加以明確,導致各方勢力紛紛擁立不同的皇位繼承人,造成了激烈的內部鬥爭,從而大大加速了元朝的衰亡。
在這樣的教訓之下,有明一代無論官員還是百姓,都認定皇位的繼承必須有一個標準的制度,這一制度還必須得到明確、堅定的執行。
疆域遼闊、驍勇善戰的蒙元王朝統治中原不足百年就土崩瓦解,統治階級內部的皇權之爭無疑是重要的原因。因此,元代滅亡血淋淋的教訓在前,自然使明太祖朱元璋深刻認識到實現皇權平穩過渡、避免骨肉相殘、維持基本政治秩序的重要性。
於是,太祖皇帝在定國之初就明文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須兄終弟及,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