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7章 吸儲(上),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北洋海貿同盟比較突兀地召開了一次股東大會,連久不露面的定國公徐文璧都拖著病體出席了會議,幾個本在京郊療養的侯爺伯爺也都移駕到新近落成的日新樓,無一缺席的參加了此次會議。
會議的主題並沒有在一開始就公佈出來,高務實在此次會議上先就海貿同盟預備對西班牙人佔據的呂宋諸島發起進攻一事做了通報,然後同與會諸公討論了一下作戰方略、戰後安排等事項。
攻打呂宋諸島一事,在眾勳貴看來最大的麻煩不在於西班牙人強或不強——反正高盟主說了,那地方的西班牙人很少,兵不過兩千,船不過二十。
這點人手,就算他們個個都是以一敵十的猛將兄,那也一樣白給。家門口作戰的好處明擺著,海貿同盟不可能打輸這場仗。
更不必說,高務實自聽了劉馨那日的分析之後,已經把南洋艦隊方面對馬尼拉等地的調查報告仔細審視了一番,對於水淹馬尼拉戰術的成功機率做了充分肯定。
這個戰術從人道主義的立場來說很有問題,高務實從內心來講,其實不太喜歡這種宛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效果的戰術。
不過絲毫也不意外的則是,勳貴們對於這個戰術極其滿意,紛紛盛讚“劉姑娘不愧將門虎女”、“巾幗英雄,不讓鬚眉”之類,根本沒人提什麼殃及無辜有違天道這樣的話。
也是,當年都掌蠻造反,大明是硬生生給人殺到滅族了的,指望這些人講人道主義精神那是太過分了。高務實甚至懷疑是不是他自己考慮太多。
不過話說回來,除了人道主義之外,高務實糾結這一點還有一個更加現實的原因,就是他不希望一下子把馬尼拉打成一座死城。
死城是不能創造財富的,哪怕可以重建、移民,畢竟也很麻煩,而且費時費力。他需要的是馬尼拉一刻不停地充當美洲白銀的中轉站,為自己的銀本位紙幣計劃添磚加瓦。
白銀這玩意,來源不外有三,一是政府庫藏銀,大明朝廷前期曾一度禁止白銀在民間流通,加之鈔券提舉司只能單向兌入金銀的制度安排,使得朝廷早期囤積了一定數量的白銀。
二是國內銀礦產銀,大明自建立伊始就在國內大開銀礦,到了中後期由於經濟發展,對白銀需求日漸增加以及冶煉技術的提高,國內白銀產量有所增加。但是眾所周知,中國在地理位置上沒有規模較大的銀脈經過,因此國內白銀產量極為有限。
到了現在,透過以上這兩條渠道進入流通的白銀佔市面上白銀總量的比例很小,其餘大部分白銀均來自國外,是透過大明對外貿易的出超流入國內的。
後世學者梁方仲先生就曾指出:“中國向來是一個產銀不多的國家。自近代與歐洲各國通商以來,銀的供給,大部分依賴外國的來源;本國產量,殊不重要。”
大明自己開採銀礦的資料是可考的,還有個專門的稱呼叫做“銀課”。高務實作為戶部尚書,能輕鬆查到相關案卷。
成祖朝與宣宗朝是大明銀課收入最多的兩個時期,到了英宗朝以後,銀課收入就開始顯著減少;孝宗至武宗朝,呈現直線下降趨勢。
略微具體一點說,大明每年平均的銀課收入,大約在10萬兩左右,進入後期,實際上早已不足10萬兩。全國銀課在最多時,每年也僅達到10萬或12萬兩而已。
偌大一個國家,十萬兩銀子的產能夠乾點什麼啊?這說明國內銀礦開採的白銀數量嚴重不足,根本不能滿足國家和社會對白銀日益增長的巨大需求。
不過,如果看太倉(基本等於國庫)白銀收入的話則有一點值得說,即直接的白銀入庫到隆慶朝開始,突然之間出現了暴增。更確切一點說,是在隆慶五年開始暴增,即高拱回朝秉政的第二年。
【注:這條也是史實。不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