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0章 信,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對比,自然能夠獲得海瑞的好感。
但海瑞畢竟深知自己的名望,一舉一動都可能在朝野掀起巨浪,是以對高務實的來信,他也很是謹慎。
他知道,南察這樣的大事,對於朝廷而言非同一般,尤其是對於當朝諸公來說,更是影響巨大。簡單的說,誰的人計典論賞,誰的人計典論罷,此消彼長之下,都一定會對朝中局勢造成影響。
當然,海瑞本身不在乎這些,他是個堅持“君子不黨”之人,雖然為官多年,卻既無靠山,也無幫手,他早年宦海沉浮如斯也是因此。
任你朝中格局如何變幻,關我海剛峰何事?
他真正謹慎的地方,在於擔心被高務實給利用了。
世人皆言,高務實能有今日之局面,一是在高拱給他留下的政治餘蔭,二是在皇帝對他的無限信任,三是在他自己當年考得的確是好。至於邊功什麼的,反而只是錦上添花罷了。
但海瑞從來不這麼看,高務實所獲政治資源再好,不能有效利用也是白給;皇帝的信任再重,事情總辦不好也會盡失;至於考試,天底下狀元那麼多,誰有他仕途這樣順利?
當年楊慎乃是楊廷和之子,政治資源比高務實也不差,而且同樣也是狀元及第,那又如何?還不是貶官雲南,終老邊陲了。
不過當海瑞仔仔細細把這封書信看了三遍之後,他終於鬆開了緊皺良久的眉頭。
高務實這封信裡,看起來的確沒有什麼暗示,他所說的一切,似乎都是為了朝廷考慮,只是希望主持南察的海老先生能嚴格一些,多考慮德行這一條罷了。
注意德行,這個說法海瑞是完全贊同的,畢竟他本身就是一個無比注重德行的人。
不過海瑞卻也知道,高務實的這個建議,在制度上似乎有些麻煩。
有明一代對於官員的處分細則,有所謂的“八目”與“四科”。
所謂“八目”,即使對考核不稱職的官員所定之罷黜名目,“曰貪、曰酷、曰浮躁、曰不及、曰老、曰病、曰罷、曰不謹”。
而“四科”,即是結合“八目”所擬定的內容而進行分別區處,“貪、酷、為民;不謹、罷軟,冠帯閒住;老、疾、致仕;才力不及、浮躁淺露(即淺陋,大概是通假字),降調外任”。
\\\
考察的“八目”始自何時,無準確的記載可供參考;然其最終成型,則在弘治元年二月。
成化二十二年,李裕任吏部尚書之前,明代考察並無“八目”之名,而以“四目”括之。史載:“故事,考察目有四:曰老疾、曰罷軟、曰貪酷、曰不謹。(李)裕言人材質不同,偏執類酷,遲鈍類軟,乞立才力不及一途,以寓愛惜人才之意,帝善之,遂著為令。”
從這裡不難看出,所謂的“四目”實則為“八目”之前身,“八目”僅僅只是將“四目”的各條細分開來,並將“疾”改稱“病”,以及增加了“才力不及”與“浮躁淺露”二目。
“才力不及”這一條,設於李裕任吏部尚書之成化二十二年十月至成化二十三年十一月間的十三個月內;而“浮躁淺露”一條,是在弘治元年二月京察之際,由時任南京河南道御史吳泰等奏請,時任吏部尚書王恕報孝宗批准,並於該年京察之時實時進行了運用,罷黜了太常寺卿李紳。
關於“八目”、“四科”運用的一般原則,沈德符曾說:“在京五品以下庶官,則有年老有疾、罷軟無為、素行不謹、浮躁淺露、才力不及,凡五條;又另察五品以下堂上官,則年老、不謹、浮躁三款”。這在《明實錄》與京察相關的諸條中亦有應用例項的記載。
但是,因為有關“八目”的規定極簡,因此在確定“八目”之時,有一定的隨意性和模糊性,甚至還有部分名實不符的情況出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