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7章 戰後波瀾(廿四)南寧候!,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震天的歡呼良久不息,直到文臣們喊累了,才由禮部尚書徐學謨悄悄向太常司卿眼神示意了一下,不久後百樂齊鳴,示意郊迎正式開始。

高務實不是周瑜,可沒有“曲有誤,周郎顧”的能耐,但今日所奏之樂他卻非常熟悉,而且讓他大吃一驚——乃是中和韶樂之一的《太和之曲》!

有明一朝因為建立在驅除韃奴,恢復中華的基礎上,因此對於中國傳統禮儀的恢復極其看重。禮儀在古中國常以“禮樂”指代,因此朱元璋也非常重視禮樂的建設和使用,早在初克金陵時,他務未遑,便首開禮樂二局,廣徵耆儒,分曹究討,釐定祀典,詔修禮書,重定雅樂。其在位三十二年,每遇祭祀、齋戒、省牲,都必誠必敬。

為了告誡自己,他特意命太常寺做了塊牌子,將圜丘、方澤、社稷、宗廟、先農、風雨雷師、馬祖等一應祭祀時間寫在牌子上,掛在東耳房前時刻提醒。又命禮部鑄一銅人,手執簡書曰“齋戒三日”,祭祀之前放在他面前,使其心有所警省而不敢放。又令各衙門設木齋牌,上刻“各有常憲,神有監焉。”以便在祭祀時提醒百官。

為了表示對神的敬意,他特意設立神樂觀,以“務為清淨”的道流掌祭祀雅樂,正如王直所說,“國朝於祀事為最重,凡殷薦天地、祖考,皆有樂,而作樂者,必謹擇其人,以學老子法者清靜淳一為可用,於是慎選其徒,處之神樂觀,俾專事焉。”正是由於對祭祀的重視,明代太常樂官的職能相對前代便變得更為單一,只掌各類祭祀禮樂,用現代語言表示便是“高度專業化”。

當然,這裡不必詳述有明一朝那極其複雜的樂官制度,只說祭祀與大典所用樂曲本身(任何典禮都需要祭祀,故祭祀用樂基本上就是典禮用樂)。

明代的祭祀分為大祀、中祀、小祀三等:大祀有圜丘、方澤、宗廟、社稷等;中祀包括朝日、夕月、先農、太歲、星辰、風雲雷雨、嶽鎮、海瀆、山川、歷代帝王、先師、旗纛、司命、司民、司祿、壽星等;諸神為小祀。

與祭祀等級相應,祭祀音樂分為四等:九奏,用祀天地;八奏,用祀神只、太歲;七奏,用祀大明、太社、太稷、帝王;六奏,用祀夜明、帝社、帝稷、宗廟、先師。

祭祀音樂主要有兩種:中和韶樂和文廟大樂。中和韶樂廣泛的用於朝廷重要的祭祀大典,規模很大。明代祭祀樂章都有“和”字,如《中和之曲》、《廣和之曲》。不同等級的祭祀典禮,所配合使用的是不同樂曲。

以上所說的九奏、八奏、七奏等,大抵相當於完成典禮所需要的幾次奏樂,而每一次奏樂則相當於典禮的一個階段。越是隆重盛大、級別規格高的典禮,奏樂次數便越多。

大抵九奏分為以下九步:迎神,奠玉帛,進俎,初獻,亞獻,終獻,徹饌,送神,望燎。每一步奏樂又可以從第一奏之曲目來大致判斷祭祀的級別——這當然不是非常準確,因為在一大堆各種檔次的祭祀中,首奏《中和之曲》的時候特別多。

然而,首奏《太和之曲》的卻很少見,通常情況下為祭祀太廟。這也是高務實很熟悉此刻這支曲子的原因,而這一祭祀奏樂為八奏,檔次可謂非常高了。

或許有人會問,凱旋歸來本就是要獻俘太廟的,那此刻使用祭祀太廟的樂曲不是很合適嗎?那可不然,獻俘太廟與祭祀太廟是兩碼事,在禮儀制度極其嚴格的大明朝,完全不能混為一談。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兩者如果並論,會有一種後世子孫自認為能比肩祖宗的狂悖感,這誰敢亂來?

然而此刻太常寺所奏的第一曲偏偏就是祭祀太廟首奏的《太和之樂》,可見今天的典禮儀式要麼就是生搬祭祀太廟的檔次,要麼就是直接新創一個檔次。

此時的高務實是不能隨意亂動的,而是在樂曲響起之後立刻臉色一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三國之再續大漢三千年

執筆墨畫你傾城

大明元輔

雲無風

從海賊開始吃軟飯

落雨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