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6章 伐元(十三)撫與查,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申時行的建議,即減免暴動漕軍要賠償的那四成損失,朱翊鈞現在想想其實也未嘗不可。別看燒了上百艘船,其餘漕船也各有損失,但漕船不是海船,體積本來就小得多,這批損失遠遠不足以讓朝廷覺得有很大的負擔。即便加上船上的貢賦,對於此時的朝廷而言也損失得起。

朝廷在京師周邊是一貫有儲量的,以往按例都是儲備四百萬石,高務實這兩年另加了一百萬石,所以伐元之戰開戰前京師儲備高達五百萬石。

這批儲量如果是用於征戰,那或許不能算絕對充足,因為征戰消耗主要是消耗在運輸途中,但如果只是保證京師的口糧,這筆存糧就足以稱得上萬全了。

北京城的居民約十三萬四千戶,以每戶五口人計,此時期的京城總人口約六十八萬人,加上生產建設兵團和宮中各種服務人員,目前京城總人口大概在八十餘萬。

一石約一百二十斤(石為體積,故重量其實不固定),至少可供一人食用兩個月,五百萬石存糧意味著可供京師食用一年以上。而民眾一般都有存糧,勳貴高官和富商之家更多,所以實際上京師儲糧即便沒有外部輸入,也能保證兩年不會缺糧。現在繼續保證漕運,不過是習慣使然,有備無患罷了。

因此,不過分追究漕軍責任,朝廷本身其實不會有太大的壓力。不過這事兒……似乎是戶部的當管,是不是應該問一下高務實的意見?

朱翊鈞想著,便道:“財賦之事為戶部當管,大司徒如今人在大寧,且派人去捎個信,問一問他的看法吧。至於漕軍暴動……申先生既然為其求情,朕也不是好殺之人,考慮到此次倭寇出現得頗為詭異,漕軍應對不佳也算情有可原。

這樣吧,如果大司徒同意不追究漕軍損失,賠償追責之事朕就赦免了。另外,諸位愛卿不妨先想一想,派誰去與南京城外的漕軍宣讀赦免旨意。”

朝廷不可能說去和暴動漕軍交涉,只能說去宣讀旨意。這事實上就是去談判,而此時漕軍還在暴動之中,去宣讀旨意之人還是有一定危險的,因此這活誰去幹還是要商議一番。

按道理說,漕軍的事情當然應該由漕運總督出面解決,但大明的漕運總督全稱是“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兼管河道”,相當於身兼多職,因此他的駐地在淮安府這個方便總攬全域性的要地。

從淮安到南京要走四百多里,且漕運總督在漕軍暴動時期過去交涉肯定還得帶兵,這顯然又要多出一些不必要的花費。同時,這樣做還可能讓暴動的漕軍感受到威脅,容易造成誤判,因此按照朱翊鈞的想法,既然不打算訴諸於武力,那就最好不要讓舒應龍去。

皇帝當即表明了態度,申時行立刻表示贊同,王錫爵緊隨其後也表示同意,並且建議宣旨之人可以是南京戶部尚書陳蕖。

不過,這個提議立刻遭到周詠質疑。周詠認為,此刻南京城外的漕軍畢竟已處於暴動之中,派戶部尚書前往未免顯得有些軟弱,故他建議宣旨人選最好是南京兵部尚書田樂。

他的提議一出,果然吳兌和梁夢龍立刻表態支援。

皇帝深諳其中道理,南京戶部尚書陳蕖是湖廣西鄉人,屬於心學派,高務實前年上任之後收權也收了南京戶部一些權力,其中未嘗沒有南京戶部尚書不算自己人的原因;南京兵部尚書田樂則是北直隸鄚州人,屬於實學派。

說來說去,雙方都是希望派自己人前去宣旨——顯然,大家都認為這件事是能夠和平解決的,因此這份功勞不能便宜了對方。

皇帝不免有些惱火,他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道:“朕看他倆都不合適,讓魏國公去吧。魏國公乃是南京勳臣之首,他代朕宣旨赦免,更能昭示朝廷誠意。”

這下子雙方都不好反對,畢竟皇帝這話也有道理,魏國公的確是南京勳臣之首,是南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三國之再續大漢三千年

執筆墨畫你傾城

大明元輔

雲無風

從海賊開始吃軟飯

落雨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