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九章 不務正業,臨高啟明之海外揚帆,吹牛者,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修史”工作了。
金曉宇則繼續翻看著趙萌萌整理好的各種檔案。看得出,項天鷹在高雄很是“不務正業”,幹得工作倒是不少,但是很多純粹是“興趣”,很難說對教育和學校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
“難怪你主動來高雄,原來是摸魚來了。”
其中的一樁便是編寫教材。從相關檔案的厚實程度就可以看出這位國民學校的校長在這上面花了多大的精力。
目前元老院辦得學校,不論在何處,都是由文教省編審,在臨高統一印刷後分送各地的。雖然高雄、濟州等地都先後建立了印刷所,但是印刷紙張大多不能自行解決,所以教輔材料大多還是在臨高印刷後再送來的。
目前通用的教材,是1630年開始由教育口的元老們根據舊時空的若干種教材進行增刪編撰而成的。項天鷹在臨高的時候就參加了這批教材的校對。他在舊時空就是做圖書編校的,校對教材是基本功,畢竟舊時空的圖書出版業中,教輔材料幾乎佔了半壁江山。
高雄國民學校的教材一開始也是直接從臨高把書送來,但是在吞下鄭家在臺灣的移民之後,招生和掃盲人數大幅度增加,教輔材料的需求量也大增。不能總靠海運。今年年初的時候。國民學校附屬印刷廠建起來了,從高雄印刷廠支援來幾臺淘汰的臨高機械廠生產的手搖印刷機和石印機。主要用途是印刷試卷和教輔材料。
對於項天鷹這種在舊時空天天和書打交道的人來說,有了自己的印刷廠卻只能印些教輔材料習題集試卷之類的東西,簡直是不可容忍的浪費,於是他就動了自編教材的主意。
但是目前狀況下,使用統一教材最經濟,印刷、稽核都更方便,而且這裡面還涉及到各地學生統一考試的問題。項天鷹想自編教材理所當然的遭到了文教省的拒絕。
地方學校自編教材目前在元老院屬於政策盲區。在舊時空,無論是教材編寫還是圖書編校,都是以葉聖陶為祖師爺的,葉聖陶主編的人教版教材直到1985年之前都是全國唯一的標準教材。之所以要改成“一綱多本”,允許地方自編教材,是因為當時中國教育的地域差異性太大,學生和教師的水準更是參差不齊,人教版沒法放之天下皆準。
在連老師都是芳草地派來的高雄國民學校,這種差異並不存在。歸化民教師的水平只不過是“教教科書”,能做到“拿教科書教”的只有元老而已。
項天鷹冥思苦想,知道自己編教材的心思實話說不能放在臺面上說。而且教材這東西其實還挺敏感的。所以他就想出了一個曲線救國的套路。不說自己在編寫教材,而是編寫“教學輔助閱讀材料”。歷史和語文課程中這都算是常見的教輔材料。內容選擇比較寬鬆,也沒有嚴格的篇幅限制。他大可以按照課本的要求來編,等編好了上課的時候讓老師“李代桃僵”。只要編撰的課本能符合文教省的《初小語文教育大綱》就行了。
數學和科學他沒本事編,社會課他看不上,他的自編教材的方向就定在了語文和歷史上。
“沒想到這宅男膽子挺大!”金曉宇看到他的操作手法,心裡倒吸一口冷氣。語文和歷史課本涉及到意識形態問題。他一個人怎麼敢做主?
“心也挺大!”她想,這麼敏感的事情,他大剌剌的紀錄在檔案裡,還叫人專門整理成冊……如果來高雄的人不是自己,而是某個唯恐天下不亂的人拿到了檔案,拿這些上綱上線開個聽證會,他這個高雄國民學校的校長頭銜立刻飛了不說,恐怕會直接被趕出文教省。
拋棄這些敏感問題不談,項天鷹這就是標準的不務正業,現有的教材裡她也有一些不喜歡的地方,但是第一不影響教育效果;第二這是元老院的共同意志,你喜歡不喜歡都得接受。這項天鷹與其費心費力卻搞這種沒有實際意義還犯忌的東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