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7節,微弱光芒,希夷,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說出來就輕鬆了嗎?沒有。說出來會更難受嗎?也沒有。
她只覺得過去的小孩好近,近在鏡子裡看著她,睜開眼又覺得好遙遠,遙遠到在河流的彼岸等著她。
第65章
林醫生這才開始為周文菲制定個人的治療方案。
過往經歷如此沉重, 心理動力療法又是個長期緩慢的過程。既然周文菲願意配合,喻文卿如此強勢,他打算在首個階段實施認知行為療法,以緩解她在人際交往和親密關係裡過多的自責以及焦慮情緒,改善信心後再回到心理動力的治療中,獲得“自我”的安慰和成長。
第一步是行為啟用。他給周文菲定了每天的計劃,不可能像別人一樣安排地密密麻麻,一開始只有簡單的幾項:
找個時間躺著, 用腹式呼吸法,深呼吸二十次。
上午讀書一個小時。
中午和阿姨一起做午餐, 一起吃飯。
下午再看一個小時的書, 或者畫畫。
慢跑半個小時。
找到一個陌生人, 聊五分鐘的天。
……
看上去都不是什麼難事,但只要冠上“任務”二字,就意味著壓力。診室裡, 林醫生和周文菲反覆溝通她語言、行為上的“阻抗”。
“你覺得計劃中最艱難的是哪個?”
“跑步。”
“為什麼?”
“半個小時的時間太長了,我覺得很難堅持。”
“跑步前你要花多久的準備時間?”
“很久,只要沒跑,就會想著這件事。”
“那我們能不能把跑步從下午挪到晚上。”
“不行。”
“為什麼?”
“因為我早上……沒法起床。”一旦有了起床就要跑步的壓力,更加沒法起來。
“起床的壓力大一點,但是跑完步後, 整個白天的壓力又會輕鬆一點。這樣想, 其實沒太大區別,也許更好。”
阻抗必須不斷討論, 直到克服為止。其次聊得多的是周文菲經歷事件裡的“想法”、“情緒”和“行為”。
不同於心理動力療法必須挖掘早年的養育環境,cbt認為人的不良情緒和行為都源於不良的認知,因此著眼點會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認知問題上。
“想要行為積極,必須先改變對跑步的看法。”林醫生說,“為什麼覺得跑步對你的病情無用?跑步能改善人的血液迴圈,能讓大腦變得活躍,增加血清素的含量。其實你害怕的是跑步中的身體反應。”
周文菲點點頭。
“剛開始慢跑肯定會有不太好的感覺。我們可以做一些調整,一般你跑多久後會覺得呼吸困難?”
“五分鐘。”
“那跑五分鐘,改為快走五分鐘,平喘後再慢跑,這樣來回更換,跑完三十分鐘?”
自從跑步從下午換到早上後,喻文卿可以陪著一起跑,周文菲再不想起床,也不敢不起來。壓力暴增,又不能撂挑子,一個星期就從室內跑到室外。
喘著氣堅持完全程,喻文卿來摟她時,周文菲也有點開心,想下學期上體育課,就不用提前一個晚上就開始慌張了。
和陌生人聊天,喻文卿也教她一個法子。
去到公館外面的商超,那裡的大門口每天都在搞推廣活動,不是早教中心就是天然有機食品,趁人少的時候去去買點小食品或登記個資訊,基本能滿足五分鐘的陪聊任務。
每一個微小的勝利,都能鼓舞她戰勝抑鬱症的信心。當然,要是周文菲早知道心理治療也可以不問過去只看現在,第一天起她就會好好配合。
到九月份開學,她去上第一天的課,感覺很累,但不是特別沮喪。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