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49章 弊端,臨高啟明,吹牛者,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449章弊端

“不過,京庫官米並不需要都要解繳進京。”王兆敏解釋說,最早洪武年間的時候,秋糧是真得要千里迢迢的運送進京的。運糧由裡甲裡的“糧長”負責的。耗費的人力物力不問可知。糧長往往因為這一負擔破產的。

後來考慮到地方需要,減少來回運輸的損耗,就規定了部分錢糧啟運到京,部分直接調運給本府需用錢糧處,也有一部分在瓊州府留倉備用,只是在戶部入賬。

“果然是便利多了。”鄔徳點點頭,送到瓊州府的話,不管陸運還是海運,距離都很短,就算按照明代的水平,應該也不會太難。

“哪有這樣的好事!”王兆敏搖頭。他遊幕十多年,從來沒見過一個縣的徵糧繳糧是件容易事。不禁純心賣弄一番,顯顯自己的本事――王兆敏現在不知怎麼的,對澳洲人對自己的看法看得愈來愈重要了。

“要只運瓊州這京庫官米的額度裡,調昌化糧餉一千五百七十九石一升九合,上繳府官兵糧餉二千一百八十一石九鬥二升五合。所以縣裡運糧得去五處,瓊州府、昌化縣、儋州、萬州、陵水縣。其中啟運、收兌裡的花銷不計其數。”王兆敏故作憂國憂民狀,“擾民之甚!”

鄔徳想還要去昌化?這倒是順路的事情,自從環島航行之後建造了昌化堡和榆林堡之後,他們就開通了環島的定期航線,運糧到昌化那還不是舉手之勞。

“為何還要去儋州、萬州這些地方?”

“因為這幾處都有府倉。”

瓊州府的官倉並非全在瓊州府城裡,明代瓊州府有五倉。設在外縣的有萬州的廣積倉、陵水南豐倉等四處。

分散儲糧的地點,大多是比較要緊的戰略地區,特別是有“黎亂”危險的地點,便於一旦有戰事可以就近取糧征伐。

各縣應繳的糙米就要運到這些倉去交兌。王兆敏說:臨高要到儋州交兌一千石,萬州一千二百石,陵水九百石。運昌化交給昌化千戶所的糧餉是一千五百石,餘下的才是運到瓊州府城的。

“要千里迢迢運糧還在其次,倉上收兌的時候還有種種花樣。”王兆敏說,不管是軍倉還是府倉,管倉的官兒都是小得不再小的“未入流”,但是不要說這樣的未入流的小官,就是倉裡的籤子手、倉夫的頭子,如果沒有打點到位,繳糧收兌的時候也會給你帶來無窮的麻煩。不是挑剔米色不好,就是硬說份量不足。等收兌時間一過,一個誤期的處分就少不了。

“原來如此!”鄔徳點點頭,看來穿越集團包攬縣賦還是件很有挑戰性的工作,一個運糧交兌就有如此的花樣,其他環節上的花樣不問可知。

留縣的有一千三百石,做為縣裡的官員的俸祿、日常行政開銷之用。其中還要扣除由縣裡開支駐軍官兵糧餉五百七十二石二合,支付博鋪港巡檢所糧餉一十七石八斗六升。實際上就算是臨高這樣的小縣來說,這點留縣的糧食也是根本不夠開支的。縣裡除了維持基本的行政運轉之外,基本上想做什麼事情都做不了。

鄔徳心想,包攬糧賦的事情,看起還是需要一批熟悉當地情況的土著幫忙,王兆敏此人要重點拉攏。

想到這裡,他點了點頭:“多謝王先生教我。”

“哪裡,哪裡,”王兆敏賣弄一番之後,看到這澳洲人的大頭目聽得聚精會神,面色凝重,頓時精神大振,“不過一點皮毛之見。”

“這徵糧的事情,還要請王師爺多多指點。”鄔徳說著,見夜已經深了,還有許多話要談,便關照人準備夜宵。

原本鄔徳就存心要籠絡王兆敏,所以這夜宵並不是張有福家的女傭做得,連灶頭帶廚具、調料、食品全是從東門市的婦女合作社酒樓提供的,兩個廚子原本就是從廣東逃難來的廚子,手藝不錯,再經過穿越集團的一番培訓之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臨高啟明之海外揚帆

吹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