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63章 三亞之現狀(四),臨高啟明,吹牛者,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2363章三亞之現狀(四)

接下來,湯夢龍又詳細介紹了三亞的人口情況。三亞目前有戶籍人口五萬多,另有沒有戶籍的奴隸勞工一萬多人。總人口合計將近七萬。另外還有幾千名不能計入人口的軍隊和短期工作的派遣人員。

這個數字給許延亮非常深刻的印象,不算廣州的話,臨高這個元老院的“第一都市”也只有不到二十萬的人口。

目前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西區、田獨區和金嶺區。其中又以金嶺區居多。該區平地多,有充分的水源供應,來三亞的農戶大多在該區居住。農墾在本地的幾個農場也大多設定在當地。第二聚集區就是田獨了。第三個就是河西區了。

這一介紹,就聊到了晚上。當晚由湯夢龍做東,兩人把酒言歡。藉著酒意,許延亮吐露了些南洋公司今後的“野望”,湯夢龍也拍胸脯保證“一定會支援”。雙方興盡方散。

第二天,湯夢龍又說要帶他去了河西區。許延亮謝絕了――今天他要去見東南亞公司三亞商站的工作人員,有湯夢龍在身邊多有不便,只讓他安排個嚮導。湯夢龍便安排了市政府的一位秘書帶路。

這位秘書年紀不大,是去年才從芳草地的行政班畢業,分配到三亞的。許延亮剛從市政府出來,臺階下他便帶著兩輛金星零式和四個騎腳踏車的警衛在等候了。

看到他出來,他立刻來了一個立正點頭的禮節:

“三亞市政府綜合辦秘書袁斐向您報道!”

三亞市政府裡的部門不多,配備幹部人數很少。這個所謂的秘書就是個什麼活都乾的“雜役”。

“你多大了?”看著眼前頗為稚嫩,穿著不合算的幹部服的少年,許延亮忍俊不止。

“報告首長,十七歲!”

“這麼年輕,怎麼不多讀幾年書?”

“報告首長……”

“別扯這個話頭了,直接回答問題!”

“是!元老老師說我‘朽木不可雕’,還是儘早參加工作比較好。至少可以多混幾年工齡”

“朽木不可雕還安排到三亞來當秘書,來來,你告訴我這別出心裁的首長是誰。”

“是,是楊欣武元老。”

“是他呀。”許延亮差點又要笑了。但是他忍住了,“你會騎腳踏車嗎?”

“當然會!”

“那就叫這破人力車回去,我們騎車過去!”

“是,首長!”

一行人騎著腳踏車沿著元老院大路按照昨天的路線原路返回,到了碼頭繼續往前騎行,這一區域在三亞河西岸、海岸以東,是一片南北向的狹長地帶。在規劃中是三亞市的商貿中心與生活中心。

距離碼頭不遠的地方便是商站區。17世紀的商業和貨運還沒有完全分離,從事貿易的商人大多采用人貨同行。所以各國的在港口城市都設有“商站”或者“商館”這種建築。

商站大致以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或者一家公司為單位,集住宿、洽談和存貨為一體,還有貨幣匯兌、匯款等功能。商站一般採用全封閉式的管理,一方面是為了保證商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另一方面,也有便於當地政府管理和徵稅的用意在內。從最早的倫敦的漢薩同盟的“鋼鐵商站”到廣州的“十三行”的夷館,都是類似的機構。在早期,這類商站還有領事的作用。

三亞因為被定位為“國際貿易城市”,所以當時在碼頭附近的專門劃出土地來,用來設定商站。不過因為這裡的貿易並不繁榮,所以到目前為止,只有英國東印度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葡萄牙人在這裡設立了商站。

許延亮來到商站區,只覺得這裡冷冷清清,偌大的空地上只有幾棟不大的小樓和配套的倉庫。幾面旗幟沒精打采的飄揚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臨高啟明之海外揚帆

吹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