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63章 三亞之現狀(四),臨高啟明,吹牛者,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那棟房子就是東南亞公司的商站。”袁斐一邊騎車一邊指著遠處的房屋。

東南亞公司的商站的位置就在其專用碼頭附近。看上去同樣冷清。碼頭的露天堆貨區乾乾淨淨,連個破箱子都沒有,只有海鷗上下翻飛的四處覓食。笨重的蒸汽吊車和配套的鍋爐都是冷冰冰的,不見半個火星。棧橋旁系留著十幾條商船。不但船帆都已收起,有的船連桅杆都拆了下來。船上不見水手,只有兩個警衛百無聊賴的在棧橋旁站崗。一副歇冬的蕭條模樣。

“平日這裡就這麼冷清?”許延亮越看越喪氣,問道。

“現在是冬天,等明年春天轉了風向就熱鬧了。”袁斐說。

許延亮停下車,在碼頭周圍看了看,問道:“這裡來得都是什麼船?”

“主要是英國船。荷蘭船也有。葡萄牙船難得才來。”

“難得來也搞了個商站?”

“船來得不多。不過這商站挺忙活的,本地的商人常和這裡的葡萄牙人往來。”

“噢,那又為什麼?”

“不清楚。”袁斐說。

許延亮起了疑心:葡萄牙船很少來他沒什麼奇怪的――他們可以直接去澳門做生意,沒必要到三亞來兜個圈子。但是既然來得船極少,葡萄牙人為什麼要在本地設立一個商站呢?而本地商人很多又是所謂“皮包公司”,他們又為何經常和葡萄牙商人往來呢?

自古無利不起早,這些反常的行為背後必然有某種利益上的關聯。

袁斐正要引他過去,許延亮說:“你先帶我在河西去轉一轉。最後再到商站。”

既然要把這裡作為長期的根據地,初來乍到還是把情況都摸得清楚一些更好。

車隊過了碼頭區,便沿著南北向的新天地大道一路往北。這裡的街市卻要比河東區繁榮的多,城市的煙火氣也重得多。兩側商鋪是“老廣州”“老海口”風格的兩層“騎樓”――在三亞這種炎熱多雨的地方很實用。。

他來了興致,當即下車,道:“我們走過去看看!”

袁斐自然不能掃他的興,當即在前面引路,四個警衛隨身護衛,沿著大街一路逡巡。

這裡的道路建設標準和元老院大街一般無二。人行道鋪設的是本地的石材,些大大小小,高低錯落的騎樓也是用石料和紅磚建造起來的,不但施工精良,在樓宇設計和外觀上也很考究,甚至比百仞城還要勝過一籌。許延亮甚至注意到了這裡的煤氣燈。比起臨高那些樸實無華的幾何形鐵燈座,這裡的煤氣燈都有繁複華麗的紋飾。

當初元老院對這裡真是寄予了厚望。許延亮心中感慨。現在,元老院的注意力都放在大陸上了,三亞這顆原本的“明珠”未免顯得有些黯淡無光。

要怎樣才能讓它放射出光芒呢?許延亮不禁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他漫遊在騎樓下,瀏覽著一家家店鋪。從招牌來看這裡也算得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具全了,店鋪內的存貨充足,但是他注意到,這裡的店鋪大多是經銷食品、日用品等消費品和餐飲的商業字號,也就是說他們的客戶主要是本地人。大約資本也不會太大。

照理說,這裡是對外貿易口岸,會有相當數量從事海外貿易的字號存在。比如銷售進口香料、紡織品和手工藝品等等的商鋪――這在廣州算是很常見的。但是他在這裡走了幾百米路,卻沒見到幾家。看得出,外貿在這裡並不占主導地位。

袁斐看他面色凝重,心裡不覺有些惴惴。忽然聽到許延亮開口問道:

“這裡除了這些小買賣字號,有沒有作大生意的?”

“有,有,這裡最大的字號是瓊海號……”

“瓊海號?這不是李洛由的生意嗎?”聽到這個熟悉的字眼,許延亮不覺衝口而出。

“李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臨高啟明之海外揚帆

吹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