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爾比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2頁,孽徒,放開為師後頸,烏爾比諾,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封璘悻悻然,抽回了手,接著片刻前的話道:「十九歲的毛頭小子,哪堪重任呢?」
他身為三軍主帥,自恃威嚴,有些話不好說透,心底所愁都藏在眼神裡:常毓雖是個毛頭小子,卻也是個長得還算討喜的毛頭小子。加之與生俱來的一點痴,這要是同先生相處久了,仰服變成仰慕,那怎麼得了?還是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時時盯著最安穩。
可惜滄浪卻會錯了意,聽入耳的唯有「十九歲」三個字。想想自己將近而立的年紀,綠鬢少年哉?華顛老子矣!那滿腔的醋酸裡頓時又多添了幾分悲苦。
「留他下來,也不全為了鴛鴦陣法。」滄浪狠狠酸過後,還得抽出心思說正事,「被劫走的那批瀝青石迄今仍下落不明。雖說倭人不曾掌握火器的製作之法,但若有松油助力,這麼大數額的瀝青石,炮製出幾百斤火藥,也足夠成個威脅。須得儘快弄清倭寇的用意,常家,就是最好的突破口。」
封璘正叮囑店家莫往魚面裡擱香菜——先生最忌諱這個——聞言他別過了臉。
「常家與倭寇有牽連?」
「還不好說,」滄浪搖頭,「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常家參與了沿海走私,並且涉足不淺。」
燭火搖曳,滄浪的目光沿扇柄光澤緩緩逡巡,他繼續道:「還記得江南商戰後,我曾調閱了與此事相關的全部卷宗,其中就包括猗頓南交出的商社帳本,那是我第一次留意到常敏行這個名字。就在過去十年間,江南七大商與閔州的交易往來,幾乎都要經過常記票號的周轉,這便很值得細想。及至商港一事敲定,為求萬全,我又特地去查了常記票號的底細。」
「先生發現了什麼?」
「從慶元年間開始,常敏行打著濟困的旗號廣設慈濟坊,常大善人的名號由此而來。可是再往深裡究,就會發現很有意思的事,」滄浪不疾不徐,「譬如早前的閔州商會之首賀為章,竟然是常記最大的莊家,每年大筆現銀淌進票號的帳面,卻無支取,最後皆以慈濟之名流了出去,你猜這些銀子都流向了哪兒?」
封璘食指輕動,說:「江南,七大商。」
滄浪點頭說「不錯」,「早在桑籍浮出水面時我便在想,閔州走私,最直接的參與者是八縣官員,外戚是他們在朝中的助力。但這兩股勢力的分利渠道是什麼,這條鏈下面必然還藏著另一條暗線。直到我細查了慈濟坊的每一筆帳目,發現它們在江寧的實際經手人,正是七大商,這便說通了。」
「先生想說,閔州商會和江南七大商,各自為上下官員參與海上走私的代理,最後的分贓透過常記票號實現。」封璘沉吟半刻,肯定地道:「那條暗線就是常敏行。」
魚湯在鍋裡「咕嚕嚕」地翻滾,滄浪凝著那一層浮白,對這一推測繼續作出延伸。
「賀為章死前曾說過,市禁則商轉為寇,東南倭患本就和走私貿易拆解不開,如果常敏行真同倭寇有牽連,留常毓在身邊,興許能給我們提供些有用的資訊。」
面端了上來,奶白色的魚湯上還是浮了為數不多的幾根香菜,封璘耐著性子挑撿,一言不苟,一言不發。滄浪瞧他許久,臉轉向被風吹得欻響的棚布:「怎麼,替那小子不平?」
「嗯,萬分不平。」
封璘將筷平放在碗沿,乳白醇香的湯麵上看不見一根香菜,他把碗輕輕推向滄浪,眸光倏忽凝滯住。
「我為先生鳴不平。」
滄浪舉箸的手一顫,不敢追隨他的視線。
第72章 朝暮千里伴君歸(五)
其實滄浪來的路上就看見了。
黃褐色符紙襯著血滴似的朱紅,放大了人像眼眉間的猙獰,赫然張貼在欽安縣城每家每戶的大門上。
那分明是凶煞,不是自己,卻被無情地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