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7章 韓非子·孤憤第十一,俠影美顏,德蘭Y,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事所在多有,可見韓非揭示的是社會通病。

人臣之慾得官者,其修士且以精絜固身[1],其智士且以治辯進業[2]。其修士不能以貨賂事人[3],恃其精潔[4];而更不能以枉法為治[5];則修智之士不事左右、不聽請謁矣[6]。人主之左右,行非伯夷也[7],求索不得[8],貨賂不至[9],則精辯之功息[10],而譭誣之言起矣[11]。治辯之功制於近習[12],精潔之行決於譭譽[13],則修智之吏廢[14],則人主之明塞矣[15]。不以功伐決智行[16],不以叄伍審罪過[17],而聽左右近習之言,則無能之士在廷,而愚汙之吏處官矣[18]。

註釋:

[1]修士:道德修養高尚的人,指法術之士。且:將。以精絜固身:以廉潔來約束自己,即保持自身的廉潔。精,通“清”(用松皋圓之說),清白。絜,通“潔”,廉潔。固,堅持,約束。身:自身。[2]智士:有智慧的人,指法術之士。治辯:辦事分明,指不枉法,即下文的“不能以枉法為治”。辯,通“辨”,分辨,分明。進業:使自己的功業有所長進。[3]貨賂:財物賄賂。事:侍奉,奉承。[4]恃:依仗,依靠。[5]根據上下文,“更”字上脫“其智士”三字。枉法:違法。[6]不聽請謁(yè):指不接受私下的說情請託。請,請求。謁,請求,拜託。“不事左右”指修士而言,“不聽請謁”指智士而言。修士廉潔,所以不用貨賂侍奉左右;智士治辯不枉法,所以不聽請謁。[7]行非伯夷:品行並不像伯夷那樣清高廉潔。伯夷,古人心目中的清高廉潔之人,韓非也沿襲了這種說法。[8]求索不得:索取的東西沒有得到。求索,求取,索取,這裡指私下的要求和勒索。[9]貨賂不至:財物賄賂沒送到。[10]精辯之功息:指修士、智士的功業被抹殺。精辯,指上文的“精絜”和“治辯”。息,止息,消滅。[11]毀:詆譭,毀謗。誣:誣衊,誣陷。[12]制:控制。近習:親近的人,指君主身邊的親信。[13]決於譭譽:指根據君主左右親信的詆譭或吹捧來判斷。決,判斷。譭譽,詆譭和稱譽。[14]修智之吏:品德好、有智慧的官吏。廢:廢除,罷免。[15]則:而。明:明察,聰明。[16]決:判斷。智行:智慧和品行。[17]這句是說:不透過多方面的比較檢驗來審查罪行和過錯。叄伍:三與五,表示多而錯雜,引申為將多方面的情況放在一起加以比照檢驗。[18]汙:貪汙,腐敗。處官:在官位上。

原邊注:

受賄之事在古代官場上司空見慣,而並非限於“人主之左右”。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人們為了不吃虧或者想多得利,就會千方百計地向有權者行賄。結果,也就沒有了公正,不願送禮行賄的修智之士得不到任用,得到重用的就只能是那些奉承拍馬、大搞腐敗的人。

究竟是“以功伐決智行”“以叄伍審罪過”,還是隻聽“左右近習之言”,實是區別君主是英明還是昏庸的分水嶺。

萬乘之患,大臣太重[1];千乘之患,左右太信[2]:此人主之所公患也[3]。且人臣有大罪,人主有大失,臣主之利與相異者也[4]。何以明之哉[5]?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無能而得事[6];主利在有勞而爵祿,臣利在無功而富貴;主利在豪傑使能[7],臣利在朋黨用私[8]。是以國地削而私家富,主上卑而大臣重。故主失勢而臣得國[9],主更稱蕃臣而相室剖符[10]。此人臣之所以譎主便私也[11]。故當世之重臣,主變勢而得固寵者[12],十無二三[13]。是其故何也[14]?人臣之罪大也。臣有大罪者,其行欺主也,其罪當死亡也[15]。智士者遠見而畏於死亡,必不從重人矣;賢士者修廉而羞與奸臣欺其主[16],必不從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家族修仙:從仙貓谷到九大神域

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