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7章 尚書·夏書·禹貢,俠影美顏,德蘭Y,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王事,故通謂之服,而甸服則主為天子治田出谷者也。”[2]納:交納。總:指禾的總體。[3]銍:原指收割莊稼用的鐮刀,引申為收割的禾穗。孔疏:“銍謂禾穗也。禾穗用銍以刈,故以銍表禾穗。”[4]秸服:帶稃的谷。從陳奐說。[5]侯服:江聲說:“侯之言候,候順逆,兼司候王命。”指服事天子。[6]採:事,指替天子服差役。[7]男邦:男,通“任”。男邦,擔任國家的差事。《史記·夏本紀》作“任國”。[8]諸侯:指偵察放哨。孔傳:“同為王者斥候。”孔疏:“斥候,謂檢行險阻,伺候盜賊。”[9]綏服:孔傳:“安服王者之政教。”指替天子做安撫的事。[10]揆文教:孔傳說:“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11]奮武衛:奮揚武威保衛王者。[12]要服:接受王者約束而服事之。要,約束。蔡傳:“謂之要者,取要約之義,特羈縻之而已。”[13]夷:平,謂相約和平相處。[14]蔡:法,謂相約遵守王法。[15]荒服:替天子守邊遠之區。荒,遠。見《爾雅·釋詁》。[16]蠻:鄭玄說:“蠻者,聽從其俗,羈縻其人耳,故云蠻。蠻之言緡也。”意思是維持隸屬關係。[17]流:鄭玄說:“流謂夷狄流移,或貢或不。”意思是貢否不定。[18]漸:入。[19]被:及,到。[20]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謂北方南方和聲教皆達於夷狄之區。見《尚書易解》。[21]錫:賜。玄圭:天青色的瑞玉。
第三段,總敘大禹定九州治天下的功績。
點評:
禹貢,即禹時的賦稅制度。傳統的說法多以“貢”訓為“功”,《史記·五帝本紀》:“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史記·匈奴列傳》也說:“堯雖賢,興事業不成,得禹而九州寧。”銅器銘文裡也有禹治水土定九州的記載。《廣雅·釋言》:“貢,功也。”禹貢,就是禹的功績。《太平御覽》引《尚書璇璣鈐》鄭玄釋“貢”為“治九州之功”,認為《禹貢》是記載禹治理九州的功績。
《禹貢》的“九州”是一種假設的上古行政區域劃分,其範圍大致相當於今天東至黃海東海,西至青海,北至內蒙古,南至兩廣,包括山東、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四川和貴州部分或全部地區。“九州”在《鹹有一德》作“九有”,《詩經·商頌》的《玄鳥》和《長髮》篇中分別名為“九有”和“九圍”,毛傳皆解釋為“九州”。“州”之構形、命名或與上古洪水神話有關。《說文·川部》:“州,水中可居曰州。周繞其旁,從重川。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詩》曰:在河之州。”“州”為水中高地。現“九州”主要泛指普天下、全中國。
人類各大文明都有洪水傳說,洪水曾是遠古人類的災害,禹是華夏民族戰勝洪水的英雄。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曾說:“《詩·大雅》說豐水東流(《文王有聲》篇)、梁山巨大(《韓奕》篇),都是禹治水的功績。《尚書·呂刑》篇說禹平水土。”“孔子說禹‘盡力乎溝洫’(《論語·泰伯》),大概禹在原始灌溉工程上盡了力,大有益於農業,因之為後世所歌頌並誇大為治洪水的神人。”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公而忘私,不屈不撓,一往無前,已熔鑄成華夏民族頑強的意志品質和偉大的精神力量。
《禹貢》的重點在第一部分,以大禹治水開篇,按照高山大川劃分全國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再按照九州的次序分別敘述各州的山川分佈、水土治理、土壤質量、貢賦等級、物產交通。現代科學研究證實了《禹貢》記載的少數內容是當時山川物產的傳說,多數內容經過了作者實際調查勘測,有事實根據。《禹貢》的內容涵蓋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政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