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2章 禮記·《檀弓》三則,俠影美顏,德蘭Y,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禮記·《檀弓》三則

作者:【漢】戴聖

曾子寢疾[1],病。樂正子春[2]坐於床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執燭。童子曰:“華而睆[3],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瞿然曰:“呼!”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4]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5]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

戰於郎。公叔禺人遇負杖入保[6]者息,曰:“使之雖病也,任之雖重也,君子不能為謀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則既言矣。”與其鄰重[7]汪踦往,皆死焉。魯人慾勿殤[8]重汪踦,問於仲尼。仲尼曰:“能執干戈以衛社稷。雖欲勿殤也,不亦可乎?”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9]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10]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註釋:

[1]寢疾:臥病。[2]樂正子春:孟子弟子。樂正,複姓。[3]華而睆(huàn患):華美而光滑。[4]病革:病重。[5]細人:小人。[6]保:通“堡”。[7]重:當為“童”,下同。[8]殤(shāng傷):未成年而死。[9]式:通“軾”。[10]舅:古稱丈夫的父親。

賞析:

這三則小故事選自《禮記·檀弓》。《禮記》是西漢戴聖編纂的儒家關於禮的一些文字,過去列為儒家的經典。《檀弓》分上下二篇。鄭玄解釋這個篇名說:“名曰檀弓者,以其善於禮,故著姓名以顯之,檀姓,弓名。”清孫希旦《禮記集解》不贊成鄭玄這個解釋說:“愚謂此篇蓋七十子之弟子所作。篇首記檀弓事,故以檀弓名篇,非因其善禮著之也。”現在從孫說較多。

第一則選自《檀弓上》。也有的選本加個名字叫《曾子易簀》。故事先寫曾子病危的情況。“病”,古代指病重。所以曾子的學生和兩個兒子都在病床邊看守著。這是夜間,從“執燭”兩個字可知。童子的話活現出在遠處從燭影中看出席子的華貴,先寫“華而睆”再問是不是大夫的席子,這是符合執燭者看的層次的。樂正子春怕被曾子聽到,不准他多嘴。曾子卻已經知道童子有意見,但還不清楚,很吃驚,所以叫他大聲喊。聽清楚了,曾子肯定童子的意見,命令換個適合自己身分的席子。曾元的回答,表明病重的程度,想僥倖等到天明。然後曾子提出愛人以德和得正而斃的態度,這是這段故事的中心思想。最後終於按照曾子的意見辦了。“舉扶而易之”表明曾子病重的程度,自己完全不能動了,再移到新換的席子上還沒安頓好就斷了氣。

這段故事表明曾子知錯即改,絲毫不容越禮的堅決態度,這是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和告顏回“非禮勿動”的精神的具體體現。曾子臨終前的這段義正詞嚴的話表現出他平時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曾子不是大夫,所以不能死在大夫的席子上。林雲銘評論說:“曾元之言,惟幸其親之生,何嘗非愛?但既知簀之當易,苟安待旦,則自夜至旦之生皆不得正,不如得正而當下速死之為愈。此是平日‘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本領,非臨時可辦也。”這段話很有見地。林氏還說:“篇中摹寫處,無不曲肖神情,自是千古奇筆。”(見《古文析義初編》卷二)篇中童子、樂正子春、曾元和曾子只是寥寥幾句對話,就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一個“止”字,表示出樂正子春的緊張;一個“呼”字,表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家聖女助我修仙

貓三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