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章 《戰國策目錄》序,俠影美顏,德蘭Y,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戰國策目錄》序

作者:【宋】曾鞏

劉向[1]所定《戰國策》[2]三十三篇,《崇文總目》稱十一篇者,闕。臣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正其誤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後《戰國策》三十三篇復完。

敘曰:向敘此書,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後,謀詐用而仁義之路塞,所以大亂。其說既美矣。卒以謂此書,戰國之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則可謂惑於流俗而不篤於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時,去周之初已數百歲,其舊法已亡,舊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獨明先王之道以謂不可改者,豈將強天下之主以後世之所不可為哉?亦將因其所遇之時,所遭之變,而為當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3]之治,其變固殊,其法固異,而其為國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後,未嘗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蓋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豈好為異論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謂不惑乎流俗而篤於自信者也。

戰國之遊士則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樂於說之易合;其設心注意,偷為一切之計而已。故論詐之便而諱其敗,言戰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卒至蘇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之徒[4]以亡其身,而諸侯及秦用之者,亦滅其國。其為世之大禍明矣。而俗猶莫之寤[5]也。惟先王之道,因時適變,為法不同,而考之無疵,用之無弊;故古之聖賢,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說之害正也,宜放[6]而絕之,則此書之不泯,其可乎?”對曰:“君子之禁邪說也,固將明其說於天下,使當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從,然後以禁,則齊;使後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為,然後以戒,則明。豈必滅其籍哉?放而絕之,莫善於是。是以《孟子》之書,有為神農之言者,有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於此書之作,則上繼《春秋》,下至楚、漢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間,載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廢也。”

此書有高誘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總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雲。

註釋:

[1]劉向(前77?—前6):字子政,漢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撰成最早的目錄《別錄》。[2]《戰國策》:書名,多記錄戰國策士的言行,儲存史料較豐富。由劉向編定。[3]二帝、三王:二帝指堯、舜,三王指夏禹、商湯與周文王、武王。[4]“卒至”句:蘇秦為戰國時縱橫家,曾說六國合縱以抗秦;商鞅為法家,曾說秦孝公變法圖強;孫臏為兵家,曾為齊謀擊破魏軍;吳起為兵家,曾為魏文侯將攻秦,任西河守;李斯為法家,曾助秦始皇統一六國。[5]寤:通“悟”。[6]放:拋棄。

賞析:

曾鞏是歐陽修的鄉後進,學習歐陽修為古文,深於儒術;文章以儒家思想為準繩,風格亦近於歐陽修,雍容平易,能窮盡事理。他曾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理、集賢校理,在校書方面頗多貢獻。姚鼐認為“其後目錄之序,子固獨優矣”(《古文辭類纂序目》)。這篇《〈戰國策目錄〉序》可見一斑。

全篇分六段,首尾是有關《戰國策》的校定等問題,中間四大段駁斥劉向肯定《戰國策》救急作用的觀點,實質是一篇議論文。

第一段敘述校定《戰國策》的情況。因為校書都是進呈給皇帝的,所以自稱為“臣”。《崇文總目》是在這以前(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王堯臣等將皇家藏書編排的書目。那裡稱十一篇,所以曾鞏說是“闕”。最後經過努力搜求整理,“然後《戰國策》三十三篇復完”。完是對缺說的,加個“復”字,是照應第一句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家聖女助我修仙

貓三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