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章 《莊子·人間世》,俠影美顏,德蘭Y,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到達空明的心境,道理自然與你相合。虛,指空明的心境。[9]得使:言得教誨。[10]無感其名:不為名位所動。[11]以下兩句是說,能接納你的意見就說,不能接納你的意見就不說。[12]無門無毒:不走門路去營求。[13]一:形容心靈凝聚的狀態,宅:心靈的位置。寓於不得已:即“不得已而為之”之意,應事寄託於不得已。[14]以下兩句是說,不走路容易,走路不留行跡就困難。[15]瞻:看,觀照。闋:空,指空明的境界。[16]虛室:指空明無物的心境。白:純白無染的光明。[17]吉祥止止:即“止於止”,意即吉祥善福,止在凝靜之心。前“止”為“處”“集”之意,後“止”指空明靜止的心境。[18]坐馳:形坐而心馳。[19]徇:同“循”,順。內通:返視返聽,由心去視聽。外於心知:排除心智心機。[20]舍:居住,指依附。[21]紐:樞紐,關鍵。[22]伏戲:即伏羲。幾蘧:傳說中的古帝王。[23]散焉者:疏散之人,指普通一般人。
原邊注:
“心齋”修養方法,最緊要的是心神專注(“一志”),其修養工夫著重心境向內收──由耳而心,由心而氣,層層內斂。所謂“徇耳目內通”,即使耳目作用向“內通”,達到收視返聽於內的效果,開闊人的內在精神,陶冶人的內在本質。
從哲學觀點來看“心齋”這段話中,道、氣、心三個重要基本範疇及其相互關係值得探討。而“唯道集虛”這個命題,不僅隱含著“道”具象化為“氣”,並且這是在老莊文獻中首次出現道心合一的思想觀念。
點評:
“心齋”是“養心”“養氣”之法,心與氣並非截然不同的兩種東西,心靈透過修養工夫而達到“虛室生白”那種空明靈覺的境地,就是氣。這空明的覺心能使“耳目內通”,能涵容萬物。換言之,氣就是高度修養境界的空明靈覺之心。莊子的“心齋”就是培養一種具有靈妙作用的心之機能。
《莊子》言“氣”,從不同的語境來看,在哲學範疇中可以概分為兩類,一般多以氣為構成萬有生命的始基元素,但有時則又將始基元素的氣提升為精神氣質、精神狀態,乃至精神境界。誠如徐復觀所論:“氣韻觀念之出現,系以莊學為背景。莊學的清、虛、玄、遠,實系‘韻’的性格,‘韻’的內容;中國畫的主流,始終是在莊學精神中發展。”(《中國藝術精神》)
這段話另有一番意趣,所謂觀照那空明心境的“瞻闋”、所謂福善之事止於凝靜之心的“止止”、所謂耳目感官通向心靈深處的“耳目內通”,都是“內視”的提法。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內視”之說首出於此。
葉公子高將使於齊[1],問於仲尼曰:“王使諸梁也甚重,齊之待使者,蓋將甚敬而不急。匹夫猶未可動,而況諸侯乎!吾甚慄之。子常語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歡成[2]。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3];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4]。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執粗而不臧[5],爨無慾清之人[6]。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7]!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兩也,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語我來!”
註釋:
[1]葉公子高:楚大夫,為葉縣令,姓沈,名諸梁,字子高。[2]寡不道以歡成:未有不依道而能美滿成功的。[3]人道之患:人為的禍患,指人君的懲罰。[4]陰陽之患:陰陽之氣激盪而導致失調患病。[5]臧:精美。[6]爨(cuàn):燒火做飯,此指燒火之人。清:清涼。[7]內熱:內心煩焦。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1]:其一,命也[2];其一,義也[3]。子之愛親,命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