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章 《莊子·應帝王》,俠影美顏,德蘭Y,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心若鏡,不將不迎[8],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註釋:
[1]無為名屍:不為名之主。屍,主。[2]無為謀府:勿為謀之府,猶言計策不可專由一人獨定。[3]事任:擔當事物的責任。[4]知主:以智巧為主,言不可主於智巧。[5]以下兩句是說,體悟廣大無邊之道的境界而行所無事。[6]天:指自然。[7]無見得:不自現其所得,即不自我誇矜。見,同“現”。[8]不將不迎:物去不送,物來不迎,形容順應自然。將,送。
點評:
莊子十分形象地把至人的心比作鏡子,能如實地反映外在客觀的景象而無所隱藏,這就是中國文化哲學史上著名的心鏡說。與“以明”一樣,莊子強調要能如實地反映萬物,不為私慾和成見所隱蔽。這一客觀反映論的“認知心”,和“道德心”“審美心”的倡導同時出現,經稷下道家的闡發,而荀子、韓非一系亦多所申論,可謂先秦心學之另一新章。美國學者安樂哲(Roger Ames)與郝大維(david hall)曾在《道不遠人——比較哲學視域中的〈老子〉》一書中說:“道家思想既不消極被動,也非枯寂。水是生命之源;鏡是一種光源;心是一種能夠起改造作用的能量之源。像鏡子那樣去‘認知’,不是要重複這個世界,而是要將其投射於某種光亮中。”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1],中央之帝為渾沌[2]。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3],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註釋:
[1]儵(shu)、忽:虛擬人物。儵,通“倏”。“倏”“忽”二字都含有神速之意,喻有為。[2]渾沌:虛擬人物。“渾沌”是純樸自然的意思,喻無為。[3]七竅:一口、兩耳、兩目、兩鼻孔。
原邊注:
“渾沌之死”,比喻有為之政給百姓和人間帶來的災害,莊子喻以表達其無治主義的思想。他在《人間世》和《至樂》篇反覆提出這一告誡,透過愛馬人和魯侯養鳥的故事,莊子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如果無視效果,而一味強調自己的願望,這樣的好心又能被誰所承認和接受呢?
篇末評:
如果說《大宗師》是莊子的“內聖”之學,那麼本篇便是其“外王”之道了。“內聖”指個人內心的一種人格修養,而“外王”則是指處理社會群體的事務。本篇主旨在說為政當無治,要因應自然,順應民心,表達了莊子無治主義的思想。莊子的“外王”之道批判了儒家形態的德治和認知,反對以人來統治人,以道德來束縛人,認為人民應依照他們的自然性、自由性、自主性而生活,因此為政之道毋庸干涉,當順人性之自然,以百姓的意志為意志。本篇主要針對春秋戰國統治者的專政、專權來說的,具有強烈的時代性,是古代民主政治色彩極濃的一篇作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