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北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節,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方北辰,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意思有四層:

劉備是天下知名人物,連曹操都怕他;而今侵入我國,屬於強勁的對手。——這是提醒,當前國家有危難。

諸君承受主上厚恩,本應和睦團結,消滅敵人;現在卻不聽指揮,很不合道理。——這是批評,你們表現很差勁。

我雖是一介書生,卻受命於主上。主上委屈諸君受我的指揮,是因為我還有微薄的才能,能夠忍辱負重。——這是告知,我奉命出征,不是隨便欺負的物件。

諸位必須承擔各自的任務,不準藉故推辭!軍令擺在這裡,不可違犯。——最後是警示,繼續亂來,定然會受到軍法的制裁。

這堂課,以教育為主,合情合理,柔中有剛,既有說服力,又有震懾力。於是,統帥部中渙散的人心,初步凝聚起來,陸遜才開始思考和制定戰略方針。

自從兩年前,陸遜會同呂蒙襲殺關羽攻佔荊州之後,他就從長江下游,調到上游的宜都郡一帶鎮守。而宜都郡所管轄的地域,西部包括三峽東段,東部包括長江流出三峽之後的江段,正是劉備大軍攻入孫吳時首當其衝的地域。對地理的極其熟悉,加上對敵情的深入瞭解,陸遜的戰略方針,可以用十六個字來概括,就是“擴大空間,誘敵深入;拖長時間,伺機制敵”。你的兵力強大,我要儘量擴大空間,誘敵深入,分散你的兵力;你的勢頭正猛,我要儘量拖長時間,消磨你的勢頭,然後在我的地盤內等待機會,猛然反擊,一招制敵。

七月下旬,劉備大軍進入三峽,先後攻佔了孫吳的巫縣(今重慶市巫山縣),巫縣以東的江防重鎮秭歸(今湖北省秭歸縣)。吳軍進行一陣抵抗之後,有計劃地向後撤退。劉備進駐秭歸,下令停止前進,原因主要三條:首先,他要在此等候全部軍隊的到達。其次,要等派出的諜報人員,把敵方沿途的軍事部署打探清楚。再次,他還需要時間來爭取外部援助。當時長江南岸的武陵郡,現今湖南湘西的沅水流域,有大量驍勇善戰的少數族。所以劉備派侍中馬良為特使,翻山越嶺,前往武陵郡向少數族首領沙摩柯求援。

第二年,即章武二年(222)二月,劉備下達大舉進攻的動員令。他採取水陸兵馬三路並進的陣勢:居中的是水軍戰船,由水軍主將吳班、陳式統領。在長江北岸的各路步軍,由將軍黃權統領,防備北方曹軍的南下偷襲,同時掃蕩長江北岸,保護主力的側翼。至於劉備自己,則和南岸的步兵機動部隊一起進發。

二月底,劉備大軍衝出三峽東口,進入江漢平原。三峽東口的軍事重鎮,是北岸邊的夷陵縣(今湖北省宜昌市)。雙方主力的第一場戰鬥,就在夷陵城下展開。劉備以兩岸的步兵作為策應和掩護,由居中的水軍充當主力,利用平緩的江岸,順利登岸發起強攻。陸遜指揮吳軍短暫對抗之後,又主動放棄了夷陵。但是,當蜀軍繼續沿長江向前推進時,卻遭到吳軍猛烈阻擊。為了保護後方的通道,蜀軍被迫在沿江一線,修建了幾十處連片的軍事營寨,不斷留下相當可觀的兵力進行守衛,形成了《三國志》卷二《文帝紀》所說“樹柵連營七百餘里”的不利態勢。

陸遜果斷放棄夷陵,一面強力阻擊敵軍,一面率領主力轉移下游,在一處他早已選定的決戰之地,站住腳不走了。這一決戰之地,就是後來著名的猇亭。所謂的亭,是當時縣以下的基層行政單位。陸遜為何要將這夷陵縣下屬的一個小小猇亭,選定為決戰之地呢?玄機在何處?“三國探客”告訴你。

打贏戰爭,必須熟悉地理;所以講述戰爭,也必須緊扣地理,否則很難點中要害。在講周瑜的時候,筆者已經揭示了赤壁在地理上的種種玄機,現在來說猇亭。猇亭古戰場,在今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區長江北岸的虎牙山上,距離三峽東口大約六十到七十華里。據我多次實地考察,發現此處的地形地貌非常之獨特,與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親親她的小月牙

草木疏

戲精人設她不能塌

三個核桃四個棗

反派竟是他的惡念[穿書]

式微不思歸

至尊魔主

酒後隨筆

這昏君的黑月光我當定了(GL)

遊鯤

愛禍

福祿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