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節
方北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節,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方北辰,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路之上,司馬懿早有周密細緻的考慮,他趕緊離開座位,重新跪伏在地,輕聲答道:“棄城預走,上計也。據遼水以距大軍,次計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公孫淵如果放棄襄平,預先逃走,算是上策;如若憑藉遼水以抗拒大軍,算是中策;下策是坐守襄平,必定為我軍所擒。
皇帝介面問道:“其計將安出?”那麼公孫淵將採取哪一種對策呢?
司馬懿又彎腰跪伏在地,恭恭敬敬答覆說:“唯明者能深度彼己,預有所棄,此非其所及也。今懸軍遠征,將謂不能持久,必先距遼水而後守,此中、下計也。”只有明智的人才能夠審度彼我雙方的形勢,預先有所放棄,這一點絕非公孫淵所能做到。而今我方孤軍遠征,他認為我軍不能持久,必定會先憑藉遼水抗拒大軍,然後收縮固守襄平,他只會採取這中、下二策。
皇帝頻頻點頭,想了一會,復又問道:“往還幾時?”您估計大軍前往和返回總共要多長時間呢?
司馬懿再一次彎腰跪伏在地回答道:“往百日,還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為休息,一年足矣。”前往遼東需要一百天,返回需要一百天,進攻需要一百天,再用六十天來休息,共計一年就夠了。
對於司馬懿的回答,皇帝深為滿意。曹叡所滿意者,不僅在於司馬懿分析敵情之深入全面,更在於司馬懿回答問題時態度的謙卑恭順。這一年剛好滿六十虛歲的首輔元老,兩鬢斑白,直起身子和彎腰下跪都相當吃力,卻是每當回答,必定跪伏在地,一而再,再而三,毫無懈惰之情。單憑這一點,今後也應當繼續倚重此人,來支撐朝廷。曹叡哪裡會想得到:此時自己心中的一閃念,今後將影響到曹魏的國運呢?
話說春寒料峭,司馬懿統領四萬雄兵離開洛陽,前往東北方向的遼東。這年炎夏六月,魏軍長途跋涉近四千裡,來到遼水西岸紮營安寨。早有探馬把敵軍佈防情況報告到中軍帳裡,司馬懿立時開始研究地圖,思考破敵方略。
遼水即現今的遼河,是一條自北向南流向的大河。在其下游的東岸,有一條自東向西流向的支流,這就是當時的大梁水。大梁水與遼水的交匯之處,是遼東的西部軍事重鎮遼隧城(今遼寧省海城市西)。而遼東的首府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就位於遼隧的東北一百里左右,大梁水的南岸。從軍事上看,遼隧西臨遼水,控御大江上下,得之則襄平可保,失之則襄平可憂,完全稱得上整個遼東地區的西門鎖鑰。正因為如此,公孫淵特別派遣兩員大將,卑衍、楊祚,率領精兵數萬,固守遼隧,嚴密封鎖附近六七十里的遼水江面,堅決阻止魏軍渡江。而他本人,則坐鎮襄平,靜觀戰局的變化。
自從揮兵上路以來,司馬懿就在擔心一點,就是怕公孫淵採取暫時放棄襄平,分兵周旋的游擊戰術。因為這樣一來,要想在短時間內消滅對方的主力,那就非常困難;而自己懸軍遠征,又不能在遼東停留得太久。現今對方集中兵力,擺出一副生死決戰的架勢,他馬上意識到:大顯身手的機會到了!他會怎樣來顯露身手呢?
經過周密考慮,他決定第一步先採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八字策略,巧妙打過河去。於是,他調集一批兵馬,多樹旗幟,佯裝要在遼隧以南的河段渡河。對方的卑、楊二將,不知是計,急忙出動守軍主力前往阻擋。與此同時,司馬懿卻親自指揮精銳部隊,悄悄從遼隧以北的河段,順順利利渡過遼水。待到卑衍和楊祚清醒過來,四萬魏軍已然在遼水的東岸站住腳跟了。
成功渡過遼水之後,司馬懿接著實施第二步計劃。這計劃也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即“擊其必救,引蛇出洞”。卑、楊二將見到敵軍渡過河來,急忙收兵回營,採取縮頭烏龜戰術,憑藉深溝高壘,固守不出。司馬懿一見,不禁暗自發笑,心想這本是我對付諸葛亮孔明的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