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節
方北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節,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方北辰,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家本領,你們也敢班門弄斧拿出來對付我?他一面督促手下將士,在營寨四周構築防禦工事,做出要與南面的敵軍打持久戰的姿態,另一面又密令各軍,暗中做好奔襲敵軍大本營襄平的一切準備。
這時候,智商明顯要遜色一籌的下屬眾將官,對於奔襲東北方向一百里外的襄平,感到困惑不解,紛紛認為應當直接攻擊眼前的遼隧之敵。司馬懿微微一笑,說道:“遼隧之敵深溝高壘,固守不戰,目的就是想拖垮我軍。現今如果進攻堅固的遼隧城池,正好中其圈套。敵軍主力集中在遼隧,則其老巢襄平必定兵力空虛。我軍直指襄平,遼隧之敵必定恐懼而出城救援。趁其離開堅固城池之時而猛烈進攻之,就能擊破遼隧的敵軍了!”
到了這時,眾將官才恍然大悟,莫不歎服。於是曹魏大軍突然拋開遼隧,直奔襄平方向。卑衍與楊祚果然又中計了,趕忙率領主力出城阻截,不防被曹魏打了埋伏,三戰三敗,遼隧城池遂告失守。卑、楊二將,只好收合殘兵敗將,奔回大本營襄平。司馬懿動如脫兔,揮軍急追,把襄平城團團圍定,決心在此將公孫淵的勢力全部殲滅。
此時已進入初秋七月,遼東地區連降暴雨,平地水深數尺。司馬懿早就得到確切情報,說是自遼隧敵軍殘部湧入襄平城中之後,敵軍存糧迅速減少,全殲守敵大有希望,所以他一再下達嚴格的命令:各軍務必保持包圍圈的完整,不得因為霖雨而擅自移動營地!將軍張靜犯令,被當場斬首。到了七月底,大雨終於停止,一場激烈的攻堅戰開始了。戰果將會如何呢?
經過多年戰爭,司馬懿對於攻取堅城有了豐富的經驗。其要訣有二:一是要動作猛烈。攻城行動先要作好充分準備,一旦開始即如暴風驟雨,不給守敵以任何喘息的機會,直至破城為止。二是要手段多方。當時的攻城之術甚多,或高築土山從上而降,或深掘地道由下而入,或以鉤梯直接登城,或以衝車衝擊城門。這些有效的攻城手段,全部都要同時採用,使對方窮於應付。此時此刻,司馬懿把這兩手絕招都亮了出來,公孫淵如何招架得住?《資治通鑑》卷七十四記載,曹魏軍隊當時的戰況是:“晝夜攻之,矢石如雨。淵窘急,糧盡,人相食,死者甚多,其將楊祚等降。”看來公孫淵的末日已經到了。
公孫淵苦苦撐持到八月中秋,無可奈何之中,想出了一條緩兵之計。《晉書》卷一《宣帝紀》記載,他派遣本國的兩位老臣,即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前往魏軍大營請求解圍退兵。司馬懿喝令將王、柳二人推出斬首,然後給公孫淵送去一紙檄文,上面寫道:“昔楚、鄭列國,而鄭伯猶肉袒牽羊而迎之。孤為王人,位則上公,而建等欲孤解圍退舍,豈楚、鄭之謂邪!二人老耄,必傳言失旨,已相為斬之。若意有未已,可更遣年少有明決者來!”
檄文的大意是說,先秦時期的楚國軍隊打到鄭國,鄭國的國君見勢不妙,就光著身子牽上肥羊,前去投降迎接楚軍。當時的這兩國,還是地位平等的諸侯國。如今我是中央天子派出的特使,官居朝廷最上等的三公之首太尉,而你派出的渺小人物王建等人,竟然想讓我解圍退兵,這不是蠢得連過去的鄭國都比不上嗎?這兩個人年紀大了,必定是把你的話傳達錯了,所以已經將他們砍了腦袋。如果你還有什麼話說,可以派遣年輕一點而且腦袋清楚,做事有決斷的人來!
司馬懿已經把話說到這樣的份上,公孫淵卻還不死心,又派侍中衛演,前去談判,說是隻要魏軍解圍退兵,可以把公孫淵的兒子送去作人質。司馬懿冷笑著對衛演說道:“軍事大要有五,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餘二事唯有降與死耳。汝不肯面縛,此為決就死也,不須送任!”用兵者的重要事情有五種,你們可曾知曉?能戰則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逃,餘下來只有投降和領死兩條路可走。你家主將既然不肯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