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節
方北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節,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方北辰,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表現如何,請看下節。
二 鬥智淮揚
魏少帝嘉平元年(249),七十一歲的司馬懿,趁皇帝前往京城洛陽南郊,前去祭掃魏明帝高平陵的時機,突然在城中發動政變,把死對頭曹爽,以及曹爽的同黨和親屬,一共幾百人推上刑場處死,史稱高平陵事變。至此,司馬氏家族,完全控制了曹魏朝廷的中央軍政大權。但是,就在高平陵事變過後才幾個月,司馬懿就不得不再度統兵出朝,前往淮揚指揮一場大戰。那麼這場淮揚大戰因何而起?具體戰況如何?司馬懿又在其中顯示出什麼樣的用兵特色,最後對這場戰役,又應當如何評價呢?
淮南大戰,實際上是高平陵事變引發的後續反應。
高平陵事變,司馬懿雖然把朝廷中樞的對手消滅了,但是,擁護曹魏的地方實力派卻還存在,特別是在擁有重兵的淮南戰區。就在高平陵事變過後才幾個月,一位在淮南戰區的元老級大將,就密謀舉兵,振興曹魏皇室。這位敢於帶頭反抗司馬氏的老臣,就是鎮守淮南揚州的新任太尉王凌。
據《三國志》卷二十八《王凌傳》記載,王凌,字彥雲,東漢幷州太原郡祁縣(今山西省祁縣)人氏。其叔父王允,字子師,東漢末年曾任司徒,後來設計策劃收買呂布刺死董卓者,就是此公。
王凌進入仕途,第一個官職是出任兗州東郡發乾縣的縣長。這發乾縣,在今山東省冠縣。不料他第一步就不順利,在任內出了大失誤,結果丟官不說,還被判了五年徒刑,每天在城中拿上掃帚掃大街,戴罪勞動改造。但是,他有幸碰到了一位貴人,命運終於出現改變。貴人在哪裡?“三國探客”告訴你。
他的這位貴人不遠,就是正在擔任兗州軍政長官的曹操。這一天,曹操來到發乾縣城視察,在街上看到王凌。曹操見他的儀形舉止,不像是一般打家劫舍的強徒,便向隨行的當地官員詢問此犯人的來歷。當他得知王凌是王允的侄兒時,不由得生出憐惜之心來。
原來,曹操與王允曾有一段不錯的交誼,而王允後來又慘遭董卓殘部的殺害,直系家屬無一倖免。感嘆之後,曹操立即下令解放王凌,重新起用。從此,王凌就懷著一顆感恩戴德之心,為曹操效忠盡力。他先後出任兗州、青州、揚州和豫州刺史,所到之處,史稱“佈政施教,賞善罰惡,甚有綱紀,百姓稱之,不容於口”。這都明確記載在《三國志》卷三十八《王凌傳》中。魏少帝曹芳繼位,王凌以徵東將軍出鎮揚州,大本營設在壽縣,即今安徽省壽縣,負責東南戰區軍事指揮事宜。因抗禦孫吳有功,由徵東將軍升任車騎將軍,再升司空,最後繼蔣濟之後出任三公之首的太尉。他雖位至三公,卻一直在淮南駐節,未曾入朝。所以司馬懿與曹爽長達十年的權力之爭,他完全沒有介入進去。
對於王凌,司馬懿一直是積極加以籠絡的。這從王凌此前能夠連連升官,曹爽死後司馬懿執政,又提升他為太尉,就可以充分看出來。道理很簡單,王凌不僅是少數健在的四世老臣之一,聲望頗高,而且長期擁兵淮揚,實力相當雄厚。司馬懿要想穩定發展,必須把這位關鍵人物的工作做好,做到家。
但是,對於王凌,司馬懿又是深懷戒心的。既然此人有資望,有實力,如果他不肯為自己效命又該怎麼辦?司馬懿誅殺曹爽之後,曾經向熟悉王凌的蔣濟,詢問王凌其人如何,可見他已開始注意到王凌。當時,蔣濟誤解了司馬懿的意思,以為他對王凌的才幹能力有所懷疑,便替王凌美言道:“凌文武兼備,當今無雙。其子王廣,有大志,多才幹,恐怕比其父還略勝一籌。”
世間的事就這麼詭異,有時候替別人說好話,竟然是壞事一樁。蔣濟回到家中,靜下心來把司馬懿問話的用意,仔仔細細琢磨幾遍後,這才品出真味來。他大為懊悔,向家人長嘆道:“我此言一出,將令人橫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