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節
方北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節,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方北辰,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治縣的白鹿山。曹操站在山上,望見對方黑壓壓的騎兵飛馳而來,一望無邊,心想今天必有一場惡戰。正在思考對策之時,張遼走上前來,主動請戰,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曹操馬上下定決心,當場任命張遼為先鋒,還把自己手中的指揮旗,當時叫做“麾”,親手交給張遼。這杆指揮旗是軍隊指揮大權的標誌,平常都是曹操自己緊握在手裡,指揮千軍萬馬,很少交給別人。今天把它交給張遼,就是把全軍的勝負放在他的肩上。
張遼深感重任在肩,卻很有信心。為什麼有信心?“三國探客”告訴你。因為膽大而又心細的他,剛才在山上已經作了周密的觀察和考慮:對方的騎兵雖然鋪天蓋地,但是並沒有嚴密合理的陣勢和隊形,鬆鬆散散我行我素,缺乏相互配合和支援。這樣的隊伍,不僅形不成整體的戰鬥力,而且一旦區域性遭受重大的打擊,就會出現全盤的混亂。因此,對方人數雖多,卻並不可怕。正是心中有了底,他才會去主動請戰;曹操也正是有了同樣的觀感,也才會斷然下令發起猛攻。
這一年的張遼三十九歲,體力精力正當旺盛不說,沙場上又身經百戰,經驗也正豐富。只見他手中揮動指揮旗,策馬如飛,帶領精銳鐵騎兵團,向敵軍最為薄弱和混亂的地方衝鋒:哪裡薄弱就打到哪裡,哪裡混亂就打到哪裡。這種正規而有效的專業性打法,很快就把對方的幾萬騎兵,分割成零碎的小塊,完全沒有還手之力。這一戰,當場斬殺對方最為強悍的總頭領蹋頓,以及一大批將領,還俘虜了二十多萬投降計程車兵和民眾,取得完全的勝利。張遼就以白狼山大捷的輝煌戰功,為自己的整個三〇年代畫上圓滿的句號。
但是,張遼也是人,是人就會出現缺點。白狼山大捷之後,張遼開始出現人性上的毛病了。這是什麼毛病呢?他又會怎樣來對待呢?
白狼山大捷,奠定了張遼的名將地位。名氣大了,就有點驕傲了,因而開始出現盛氣凌人不好相處的毛病,史書稱之為“任氣”。
當時,平定了烏丸的曹操,開始籌劃向南面荊州的劉表用兵,於是把張遼、于禁、樂進,三位重量級名將,安排到鄰近荊州的軍事據點駐紮,作為前期的準備。《三國志》卷二十三《趙儼傳》上說:“時于禁屯潁陰,樂進屯陽翟,張遼屯長社;諸將任氣,多共不協。使趙儼並參三軍,每事訓喻,遂相親睦。”于禁駐紮的潁陰縣,樂進駐紮的陽翟縣,張遼駐紮的長社縣,分別在今河南的許昌市,禹州市,長葛縣,形成三角形,相距都只有幾十里路。大家都是名將,駐地又連在一起,三隻老虎就開始發生衝突,很多事情不能和諧共處。曹操怎麼辦?他從自己的心腹幕僚中,選了很會做思想工作的趙儼,去當這三支軍隊的參謀長。每逢三隻老虎出現矛盾,趙儼就要訓導勸解。看到老闆曹操如此重視上心,再加上這趙儼也確實會開導人,三隻老虎認識到自己的毛病,就和和睦睦相處共事了。
三隻老虎中,跑得最快而進步最大的,就要數張遼。也正是因為能夠痛下決心,徹底改掉毛病,所以他才能建立更加輝煌的戰功,這就是威震孫吳的逍遙津之戰。
建安二十年(215),一直在東南方向淮南用兵的曹操,決定改變目標,去進攻西面漢中的張魯。在此之前,他在淮南與孫權有過多次較量。從淮南離開之際,他留下張遼、樂進、李典三員將領,統領七千人馬,鎮守淮南的軍事重鎮合肥。張遼、樂進,是前面三隻老虎中的兩隻。新加上的這李典,也是軍中的狠角色,算得上是一隻老虎,於是又形成三隻老虎在一起的局面,而且還都在同一座合肥城的籠子當中。很明顯,要是張遼此前沒有改掉毛病,此番合肥城中就會有好戲看了。那麼張遼的表現究竟如何呢?
據《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記載,曹操離開淮南之前,也安排了一位信得過的文職人員,叫做薛悌,來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