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節
方北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節,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方北辰,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合肥駐軍三隻老虎的協調人和監督人,正式官名叫做護軍。還給薛悌留下一封密封好的指令,這種上級的指令,當時被稱為“教”。曹操還在信封邊上寫了四個字:“賊至乃發。”意思是敵人來了才準開啟信封。要知道曹操如何對手下的將領,進行遙控性的指揮,眼前就是生動典型的例子。
這年八月,孫權果然親自出動十萬大軍,從長江進入巢湖,大舉進攻巢湖北岸邊不遠的合肥城池。於是薛悌與三隻老虎一起拆開信封,只見上面寫了四句話:“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什麼意思呢?如果孫權親自前來進攻的話,由張、李二位將軍出城迎戰,樂將軍守衛城池,薛護軍不準參戰。薛悌是文職人員,不准他參戰很容易理解。三隻老虎總要有一隻看家,把樂進留下也可以理解。但是,為何要主動出城去打一仗?又為何要派張遼與李典出城去打?這兩個問題,不要說後世,就連當時守衛城池的眾將官中,也有很多人不明白。孫權號稱有十萬大軍,而我們才區區七千人馬,明擺著寡不敵眾,主公怎麼會下這樣的指令呢?我們應當趕緊向主公請求增派援軍才對啊!
然而張遼卻完全明白了曹操的用意。那麼曹操究竟是什麼用意呢?張遼又會怎樣去體現曹操的用意呢?答案在哪裡?“三國探客”告訴你。
張遼心思很細,又在曹操手下征戰了十七個年頭,所以對曹操用兵的深沉考慮,能夠充分心領神會。《三國志》卷十七《溫恢傳》中說,當時一位擅長軍事的地方大員,名叫溫恢,就對張遼有四個字評語:“素知王意。”可見素來知道魏王曹操的心意,已經成為張遼為人的特點。在他看來,為何要出城去打一仗呢?這是因為,一旦孫權親自來進攻,帶來的軍隊,肯定比我方要多。以弱對強的態勢下,龜縮在城裡被動挨打,下場很可能是失敗。最好是首先出城打一仗,打出士氣,打出威風,然後再退回來堅守,才有旺盛的鬥志和充分的信心。因此,第一仗不僅要打,而且還要打好。那麼為何要派自己與李典配對呢?張遼就更加清楚了。一是主公要自己起帶頭作用,而且也相信自己能夠起好帶頭作用。二是李典為人,雖然個性很強,不好相處,但是性格直爽,在國家利益面前,能夠服從大局,與自己同心協力。把曹操的用意領會透了,張遼立馬採取行動堅決貫徹之。
首先,他把曹操要求出城打一仗的用意,公開向大家說明。看到大家的反應依然畏縮猶豫,他就故意做出憤怒的樣子,慷慨表態說:“成敗在此一舉,如果諸君有所懷疑,我張遼就單獨出城去迎戰!”這是用激將法來激大家,也是在激李典。
然後,他又轉向李典問道:“李將軍,意下如何?”進一步激李典。李典哪裡經得住他這般手段,立馬斷然回答道:“這是國家大事,就看張將軍的打算怎樣了!難道此時此刻,我會因為個人恩怨而忘了公家的道義嗎!”
張遼等的,就是他這一句話。當晚,招募了八百名敢死隊勇士,好好犒勞安歇。次日凌晨天還沒亮,兩位名將突然殺出城去。對方正在睡夢當中,根本沒有想到,明顯處於弱勢的曹軍,竟敢殺出城來,趕忙倉促應戰。張遼身披鎧甲,手持長戟,帶頭衝進敵陣,當場斬殺對方兩員大將。他接著又高聲報出自己的名字,徑直衝向對方的中軍大旗之下的主帥孫權。孫權見勢不妙,連忙登上一座大墓冢,在衛隊的嚴密保護下等待救援。張遼在下面怒罵,要孫權下來決一死戰。這時,孫吳的援軍趕到,張遼這才殺開一條血路,得勝回城去了。這一仗,算是張遼對孫權的熱情迎接,接下來,他還要對孫權熱情送別。
這合肥城池本來就修得堅固異常,打了勝仗之後又士氣高昂,張遼堅守十多天,對方毫無進展,決定撤軍。合肥位於巢湖北岸一條河流的北岸,這條河流就是著名的肥水。孫吳船隊停靠在河流上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