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節
方北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節,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方北辰,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難透過,所以蜀漢軍隊的主力兵團,只能以步兵而不是騎兵來組成。而一旦從秦嶺進入關中,就是非常適合騎兵馳騁的開闊平原,所以曹魏方面擁有強大的騎兵。可見防禦騎兵衝擊,使得蜀漢的主力兵種步兵,具有對抗和攻破騎兵的能力,確實就是八陣圖的具體軍事功能,第二個謎團也就有了答案。
既然八陣圖的軍事功能,是要解決步兵如何有效防禦騎兵強勁衝擊的難題。那麼它又透過怎樣的裝備和方法,來實現這樣的軍事功能呢?答案在哪裡?“三國探客”告訴你。
答案,就在稍晚一點的西晉初期。《晉書》卷五十七《馬隆傳》記載,西晉王朝的名將馬隆,在晉武帝時出征涼州,打通河西走廊,他就是因為使用了八陣圖,才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史書記載當時戰況說:“隆依八陣圖,作偏箱車;地廣則鹿角車營,且戰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意思是馬隆依照諸葛亮的八陣圖,專門製造了一種叫做偏箱車的特殊車輛,在廣闊的平原之上,與鹿角配合使用,一面作戰,一面向前推進,凡是弓箭能夠射到的地方,敵軍的騎兵都紛紛應聲倒下。
這段史文的描繪,生動而細緻。據筆者考證,馬隆出征涼州,是在西晉武帝的咸寧五年,即公元279年,這時蜀漢滅亡才十六年,就連南方的孫吳政權,也都還存在。因此,西晉官方,很容易從蜀漢的投降人士,比如寫《三國志》的陳壽手中,直接獲得諸葛亮八陣圖的第一手正宗版本。因此,這段記載,是研究八陣圖最可靠也最重要的史料,非常值得重視。其關鍵內容有兩點。
第一點,運用八陣圖,必須專門配備一種叫做“偏箱車”的特殊車輛。常見的運輸車輛,左右兩側直立的箱板是對稱形狀的。所謂“偏箱”,顧名思義,就是某一側的箱板,尺寸和形狀比較特殊;而八陣圖的防禦功能,就是由這一側特殊的偏箱來實現。如果採用堅硬的木材來製作偏箱,同時加大其高度和厚度,那麼這一側的箱板,就具備了應急防禦的功能。若干輛這樣的車,統一在某一側,比如左側,加裝防禦性的箱板,再按下面的方法來使用,就可以形成連續性的防禦設施,從而成為步兵抗禦鐵騎兵團衝擊的有效屏障。
第二點,在廣闊的原野上,要形成所謂的“鹿角車營”。既然是車營,即車輛的陣營,肯定就不止一輛車。換言之,偏箱車是要抱團來使用的。怎麼抱團法呢?就是把所有車輛同一側的偏箱朝向外面,彼此相連,形成環狀的營陣;車輛之間的間隙,則用“鹿角”來填充。所謂鹿角,是當時常用的軍事術語,即帶有尖銳端頭的樹丫枝,形狀如同鹿角,專門用來設定防禦性障礙。鹿角車營形成後,藏在車營中間的步兵將士,就能有效避免遭受對方鐵騎兵團的直接衝擊,而且可以憑藉掩護,向外施射弓箭,遠距離殺傷來敵。用大白話來形容,這就是用偏箱車圍成的臨時性碉堡。從“弓矢所及,應弦而倒”這兩句話來看,這種陣勢的實戰效果,那是相當之好。
八陣圖為何以“八”來命名呢?根據以上史料,也能做出合理的推測。載運軍用物資的車隊,行進時是前後相連的長蛇隊形。一旦遭遇敵軍騎兵衝擊,短時間內,要將營陣佈置得很大,是不可能的,只能佈置成一個個小型的環狀營陣。而小型環狀營陣中,營陣之內又要具有一定的空間,以便將士們隱蔽和活動者,最合理的就是由八輛偏箱車組成的正方形,每邊三輛車,中間的空地,正好作為自身隱蔽和活動的空間。就好比現今我們玩的魔方,一個面有九個小方塊,抽掉中間那一塊,作為活動空間,其餘八塊,就是八陣圖的模型。如果平時的訓練,就以八輛車為一組,固定編隊;每一組當中,各車的順序和位置又固定下來,彼此形成默契;出征時一旦遇到敵情,馬上就能構成一座座小型防禦碉堡。眾多這樣的小型營陣,又可彼此呼應,形成戰鬥的大整體。以步兵為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