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北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節,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方北辰,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次,他又是很會用手段的人,先軟後硬,軟磨加硬泡,有不同的手段等著你。最後,他又是很會透過製造新聞效應,來顯示某種意圖的人。

大名士許劭給了評價,曹操的公開表態,就算基本成功了。不過,許劭的評語,後世記載有兩種版本。上面說的《後漢書》卷六十八《許劭傳》是第一種版本,另一種版本見於《三國志》卷一《武帝紀》裴松之注引的孫盛《異同雜語》,文字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哪一種版本更接近原貌,因而更為可信呢?後世不斷有爭論。爭論焦點,集中在究竟是“英雄”,還是“奸雄”上?講曹操最初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無論如何也繞不開,所以今天必須說一說。

著名學者湯用彤、餘嘉錫先生,都認同“英雄”的版本,理由主要有兩條:一,英雄是當時評論人物的常用術語。二,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撥亂反正,只有英雄才能做到;而曹操崛起於亂世,以英雄自命,所以聽了“英雄”評語,才會大喜而去。

兩位大學者的意見,當然很有見地和道理。筆者本人,也認同“英雄”的版本,但是還要補充三條具體理由。

第一條,從歷史的確鑿證據來看,曹操本人後來對自己最為得意的評價,就是英雄,而非奸雄。他對劉備怎麼說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明明白白記載在《三國志》卷三十二《先主傳》當中。當今天下的英雄,只有您和我曹操了。他親口所說,我倆是天下的英雄,並沒有說我倆是天下的奸雄,這當然就是確鑿的證據,對不對?

第二條,“英雄”的版本,出自范曄的《後漢書》,性質屬於正史,即正規的史書。而“奸雄”的版本,出自孫盛的《異同雜語》。《異同雜語》,也簡稱《雜語》。《隋書》中的《經籍志》,記載有《雜語》五卷,應當就是孫盛的作品。但是請注意,《隋書》並沒有把它分類在史書當中,而是劃歸在“小說”一類。而當時的小說,在班固的《漢書》卷三十《藝文志》中,被定性為“街談巷語,道聽途說”。比較起來,可信度就比正史要差了。

第三條,最為關鍵,要多說兩句。“奸雄”一詞,後世一般的理解,都是奸詐的英雄,含義有褒有貶:雖然性格上極其奸詐,但是才能上卻真是了不起,終歸還是英雄一個。用這樣的理解去考察許劭評語,就會高度認同“奸雄”的版本。但是很遺憾,這種習慣性的理解,是很成問題的,因為這種理解,與“奸雄”這個詞彙在當時的準確含義,並不能完全吻合。

研究歷史必須讀古書,而古書中有的詞語,隨著時代的變遷,含義會出現變化。語言學界的泰斗王力先生,在他的名著《古代漢語》中,專門講了這個問題,題目叫《古今詞義的異同》。他特別提醒說:“時代不同,詞義就可能有變化。我們一定要注意這一點,不能不加考察地以今義去理解古書中的詞彙。”王力先生的提醒,是我們考察許劭評語版本的指南針。舉例來說,比如“小品”,魏晉時期是指佛教經典的簡略本,如果說成春節晚會的語言類節目,佛家師父就要笑了。又如諸葛亮《出師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一句中的“卑鄙”,是指自己社會地位的卑下鄙賤,如果說成品德的惡劣,孔明先生就要生氣了。孫吳名將朱然的外貌,史書說是“氣候分明”,這裡的“氣候”是指一個人流露出來的精氣神,如果說成天氣氣象,朱然就要反對了。由此可見,我們理解古書中的詞彙,只能按照當時的原意去理解,而不能用後世已經發生變化的意思去理解;用流行語言來說,就是不能搞詞彙意義上的穿越。

同樣,“奸雄”一詞,當時準確的含義,與現今的理解完全不一樣。這個詞彙,是從《荀子·非相篇》的“奸人之雄”四個字濃縮而來。奸人的含義很明確,就是壞人、惡人,完全是負面的貶義,所以才有漢奸、內奸的稱呼。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吞噬古帝

蘇辰蘇昊

花開葉同生

海拉的暗之森林

掌中人

叫我阿喵

渣攻寵夫記[穿書]

蜂蜜薯片

嘿我來教你談戀愛

唐三蕭

智者不入愛河,女配發瘋過活

三千幾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