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北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節,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方北辰,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盒究竟是什麼器物呢?

考慮到朱然的軍隊主帥身份,這應當是當時軍事機密檔案的傳送盒,也就是三國版的密碼箱。使用程式應當是五步:1使用絲絹或紙張書寫機密檔案,摺疊之後放進漆盒,再蓋上盒蓋;2在鐵片的位置,用細繩橫向依次緊緊纏繞盒身,形成一排細繩的平面。3與三條細縫對應位置的細繩,要藉助類似於針的工具,橫向穿過細縫,從而使得整個繩圈完全固定,絕不會從盒身上滑脫出去。4將細繩打上死結,剪去多餘部分,再用黏性很強的封泥,平鋪在鐵片上,壓緊壓平後,加蓋印章進行密封。5等封泥乾硬之後,即可派專人送出。如果途中有人想要偷看盒子裡面的機密檔案,必須破壞封泥或者細繩,一旦破壞就不可復原,所以必定會被發現。因此,三國版密碼箱的構造雖然很簡單,設計卻極為巧妙,保密功能堪稱一流。圖3是筆者親手製作的示意模型,讀者諸君可以參看。

圖3 漆盒模型圖

前面講陸遜之死時就提到,諸葛亮與孫吳重新建立聯盟後,鎮守上游荊州的陸遜,成為孫權與蜀漢的聯絡紐帶。孫權給對方的公文,中途要給陸遜過目,陸遜可以自行修改,然後再用孫權留給他的大印,重新加封后送出。孫權的公文,正是用這樣的漆盒傳送,所以陸遜開啟看了再放進去之後,才會用孫權本人的印章在外面重新加封。

說到印章,現今三國影視畫面上出現的官印,幾乎有人頭那樣大,完全不對。究竟當時印章的尺寸有多大?“三國探客”告訴你。

當時的官方印章,由中央專門機構統一製作,規格是見方一寸,習稱“方寸印”。當時的一寸,是二點四厘米,大約是成人食指一個指節的長度。至於官印的材質,以及系在印紐上綬帶的顏色,也因官階的高低而不同。頂級高官金印紫綬;次高階官員銀印青綬;中級官員銅印黑綬;低階官員銅印黃綬。不僅官印是如此,就連皇帝、親王的璽印,尺寸也是如此,故有“方寸璽”之稱。孫堅攻入洛陽得到西漢高祖傳下來的“傳國璽”,其大小是“方圜四寸”,這明確記載於《三國志》卷四十六《孫堅傳》裴松之注引《吳書》。所謂“方圜四寸”,即方形的圓周共計四寸,正好每邊一寸。1981年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出土的東漢初廣陵王金璽,正方形邊長二點三厘米,正是東漢初期的一寸。至於三國的私人印章,尺寸比官印還要小一點。2010年5月河南省孟津縣出土的曹魏大將曹休私印,正方形邊長就只有兩厘米。

再欣賞一件敞口漆盤:上部口徑十四厘米,底部口徑六點八厘米,高度一點八厘米。值得注意的是盤底中央的彩繪:兩名五六歲的兒童,將衣衫纏在腰間,各自手持木棍,正在比試武功的高低。右邊那位向左跨步,雙手舉棍出擊;左邊那位一面向左撤步避讓,一面舉棍伺機還擊,全都是像模像樣的練家子。前面講呂蒙時說過,孫吳的軍隊,與領兵將領有強烈的依附關係;家屬也在駐地一起生活,兒孫是軍隊兵員的主要補充。這件漆盤的圖景,應當就是朱然軍營中將士後代真實生活的寫照。三國時代,不僅武功從娃娃就開始抓起,而且就連“武藝”這個詞彙,也最早出現在三國的史書中。陳壽評價曹操的兒子曹彰,“武藝壯猛,有將領之氣”,這見於《三國志》卷十九《曹彰傳》。劉備的養子劉封,“有武藝,氣力過人”,這見於《三國志》卷四十《劉封傳》。“袁敏有武藝”,這見於《三國志》卷十一《袁渙傳》。就連女性,比如孫權的老妹,也是“才捷剛猛,侍婢百餘人,皆親執刀侍立”,這見於《三國志》卷三十七《法正傳》。三國啊三國,真是一個充滿尚武精神的時代啊!

最後欣賞漆尺。根據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館的陳列說明,是用木胎打底,再塗膩子油漆,長度為二十四厘米。三國的一尺,以往大多認為相當於二十三厘米,那是因為沒有實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親親她的小月牙

草木疏

戲精人設她不能塌

三個核桃四個棗

反派竟是他的惡念[穿書]

式微不思歸

至尊魔主

酒後隨筆

這昏君的黑月光我當定了(GL)

遊鯤

愛禍

福祿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