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節
方北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節,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方北辰,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對待呢?原因是孫權還想在他身上,繼續清查他父親陸遜的問題。於是,孫權又從皇宮中派出特使,拿出當初一個名叫楊竺的告密者告發陸遜的二十條罪狀,一條又一條地追根究底,要陸抗如實回答。《三國志》卷五十八《陸抗傳》記載是“送葬東還,詣都謝恩,孫權以楊竺所白二十事問抗,禁絕賓客,中使臨詰”。
面對突如其來的嚴峻考驗,如果碰上只會吃喝玩樂的紈絝子弟,早嚇得尿褲子了。而陸抗的表現如何呢?兩個字:淡定。他一條一條地回答,而且回答得比當初他父親還冷靜,還清晰,還更有說服力。孫權本來以為,當初在陸遜那裡沒有追問出什麼罪過的問題,在陸抗這裡,總會挖出一點紕漏或差錯來,卻沒有想到竟然問出這樣的結果。一點沒有抓到小辮子的孫權,反應究竟如何呢?《陸抗傳》上的描述,說是“權意漸解”,即孫權的心結逐漸消解了。其實,孫權恐怕還有相當大的尷尬,只是沒有表現出來而已。
第二年,也就是赤烏九年(246),陸抗晉升為立節中郎將。當時軍官的名稱,按等級的高低,大體分為將軍、中郎將、校尉和都尉幾大類。每一類的前面,又冠以不同的形容詞。陸抗從建武校尉,變成立節中郎將,屬於提升。所謂“立節”,即建立節操,從這一官職的命名看,孫權是有深意的,他希望陸抗建立節操,實際上就是要陸抗放下父親被逼死的恩怨,繼續效忠自己。在陸抗這一方面,他的家族是深深紮根在江東的土著,而且一直是名門大族,脫離不了江東。既然脫離不了江東,從整個家族和自己的發展前途考慮,除了繼續為孫吳政權效力,沒有其他的選擇。因此,他帶領手下兵馬,前往新的江防要塞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駐守,以便將武昌的大營騰出來,交給新來的長官諸葛恪。而陸抗的節操究竟如何,從駐地交換的行動中就能清晰地展現出來。
新來的諸葛恪,是諸葛亮大哥諸葛瑾的長子,新生代將領中最受孫權青睞的風頭人物。他人很聰慧,特別是玩腦筋急轉彎,反應極快。《三國志》卷六十四《諸葛恪傳》中記載,孫權大宴群臣,酒酣耳熱之際,令人牽進一頭驢,驢頭上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諸葛子瑜”四個字,眾人一見,不禁大笑。原來,諸葛瑾字子瑜,他是長條臉,很像驢。好開玩笑的孫權,就拿忠厚的他來取樂。在座的諸葛恪,立刻拿筆上前,加上“之驢”二字,變成“諸葛子瑜之驢”了。眾人莫不佩服,孫權馬上把驢賞給諸葛恪。但是他又驕傲自滿,當初陸遜就因此對他有看法。現今孫權提拔他為大將軍,兼任荊州牧,接替陸遜鎮守武昌。對於這位過去與父親不和睦,現今又來佔據父親老地盤的同輩,陸抗會如何對待呢?
《三國志》卷五十八《陸抗傳》記載,陸抗臨走之前,下令將武昌大營的城池、營壘、圍牆、房屋,全部修繕一新;營地周圍的園林,包括桑樹、果樹等,全部保持完好不準砍伐;整個大營,如同全新建成的一般。但是,諸葛恪在柴桑留下的營地,卻是一片髒亂差,到處破破爛爛。諸葛恪進駐武昌大營後,看到陸抗給自己留下的,與自己留給陸抗的截然不同,這位平常自視甚高的風頭人物,史書說是“深以為慚”,也就是自感慚愧得很。
“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在諸葛恪和陸抗身上,得到了準確的驗證。七年之後,做事依舊粗疏輕率的諸葛恪,被政敵殺死在皇宮的酒宴上。而做事更加細緻踏實的陸抗,卻在十年之後,開始鎮守孫吳西部,逐漸成為支撐國家危難局面的棟樑。那麼陸抗充分發揮國家棟梁作用的標誌性事件是什麼呢?
標誌性事件,就是充分展示他軍事才能的“西陵之戰”。
要弄清楚“西陵之戰”,先必須對陸抗當時的軍事職務瞭解清楚。《三國志》卷五十八《陸抗傳》記載:“孫皓即位,加鎮軍大將軍,假節。拜抗都督信陵、西陵、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