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0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作方式各有不同。[注:下附墨制在各地實施的例項分析,以【】為界限,無興趣的讀者請自行跳過。]
【注:墨制在各地的實施。前蜀王建稱:“自大駕東遷,制命不通,請權立行臺,用李晟、鄭畋故事,承製除拜。”王建所謂的“承製”即為天子授權的墨制;又假託“行臺”專權故事行以墨制,“權立”之辭可見其心虛。吳國楊行密將天子特使李儼留在淮南,“建制敕院,每有封拜,輒以告儼,於紫極宮玄宗像前陳制書,再拜然後下”。這是依託天子使臣並告拜帝像之後行墨制的一種方式。在後蜀政權中,“俾行墨制,上自藩方之任,下及州縣之官,凡黜陟幽明,許先行而後奏”。有些地方政權行墨制而史書不名,賴後世所記。元人柳貫在《待制集》卷一八《吳越國命官墨制》中就載:“秦漢而來,每命一官,輒刻印,使佩之其章綬,率有差等。隋唐軍興,始用板授,後易以告身,又有墨制,大抵趨於便矣。吳越以墨制命官,史既闕書。”論及吳越國行墨制之事,可補史闕。柳貫對吳越行墨制之事乃是“趨於便”的觀點可謂一語中的。晚唐、五代所行的墨制實際上就是地方割據者公然拋開朝廷,明目張膽地自行發號施令。
由於晚唐、五代地方權力擴大化,墨制的使用不僅滿足於轄內任官,而是擴充套件到政令執行的各個方面。據《新唐書》記載:“華原,畿。……天祐三年,李茂貞墨制以縣置耀州。美原,畿。……天祐三年,李茂貞墨制以縣置鼎州。”宋人宋敏求在《長安志》卷一九雲:“天祐中,李茂貞墨制以奉天縣復乾州,領奉天一縣。”宋人江休復《嘉佑雜誌》卷一記載:“李茂貞墨制義州。”以上記載都表明,以李茂貞為代表的地方梟雄不僅用墨制任官,還以此頒佈詔令,以墨制置州,變更地方行政區劃。
還值得注意的是:晚唐、五代時,雖然各地多擅行墨制,但墨制的權威和影響卻不同。河東李克用、鳳翔李茂貞因被賜李唐國姓,有過多次干政甚至挾天子令諸侯的經歷;後梁立國後,他們還以繼唐衣缽和反梁領袖自居,所以他們的墨制更具效力。例如,後梁開平二年(908)十一月,割據淮南的弘農王楊渥遣特使萬全感赴晉、岐,“告以嗣位”,請求他們名義上的認可。開平四年(910)二月,李茂貞就“承製加弘農王兼中書令,嗣吳王”。以墨制的形式對吳越國王位的襲替加以肯定。而吳王因此“赦其境內”,簡直與皇命無異。後梁乾化元年(911)六月,李存勖“遣牙將戴漢超齎墨制並六鎮書,推劉守光為尚書令、尚父”。墨制除授尚書令這第一等的高官,在晚唐、五代實屬罕見,其權威程度可見一斑。
晚唐割據幽州的劉守光曾雲:“方今天下鼎沸,英雄角逐,朱公創號於夷門,楊渥假名於淮海,王建自尊於巴蜀,茂貞矯制於岐陽,皆因茅土之封,自假帝王之制。”一語道出楊渥、王建、李茂貞等割據諸雄“假名”、“矯制”和“假帝王之制”之實。此處的“制”,正是墨制。那麼,為何墨制會在晚唐、五代之時大行其道呢?其實,墨制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從天子和朝廷方面而言。晚唐唐廷日衰,業已失去對地方的控制。因當時形勢所迫,為籠絡地方勢力,贏取他們對皇命和朝權的支援,儘可能地利用他們的力量,而相應授予墨制的權力。如天覆中,唐昭宗為了對抗朱全忠,就“書御札賜楊行密,拜行密東面行營都統、中書令、吳王,以討朱全忠。……淮南、宣歙、湖南等道立功將士,聽用都統牒承製遷補,然後表聞”。李克用、王審知等藩鎮,昭宗都曾許其承製除官。然而,此時已是風雨飄搖的唐廷將承製除官的缺口一旦開啟便無法收攏,各地藩鎮不管有沒有得到朝廷的授權都打著“討賊”的名義自行任官,正所謂“紛紛墨敕除官日,處處紅旗打賊時”。朝廷限於時局,對此也無可奈何,只能姑息任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