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3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歧州等,約12萬人。唐前期府兵自辦衣糧,而募兵則由國家供養。如按《漢書·食貨志》“食,人月一石半”計,則10萬軍士,一年至少需要二百萬石軍糧,而不包括馬料在內。天寶中,度支歲計,粟則二千五百餘萬石,其中三百萬折絹布入兩京庫,三百萬石回充米鬥供尚食及諸司官廚等料併入京倉,四百萬江淮回造米轉入京,充京官祿米及諸司糧料,五百萬留當州官祿及遞糧,一千萬諸道節度使軍糧及貯當州倉。長安的皇宮尚食、京官祿米及折色佔一千萬石,各地節度使軍糧約一千萬。建中二年,沈既濟上疏:“臣嘗計天下財賦,耗斁之大者,惟二事焉,最多者兵資,次多者官俸,其餘雜費,十不當二事之一,所以黎人重困,杼軸猶空。”呂祖謙說:“大抵這兩事,常相為消長,兵與漕運常相關。所謂宗廟、社稷之類,十分不費一分;所費廣者,全在用兵。所謂漕運常視兵多少”。“唐太宗以前,府兵之制未壞,未盡仰給大農,所以唐高祖、太宗運粟於關中不過十萬。後來明皇府兵之法漸壞,(募)兵漸多,所以漕粟自此多。……府兵之法壞,聚兵既多,所以漕運不得不詳矣”。漢唐長安漕運的增加,與祿米、軍糧有直接關係。
京師士人太多。讀書人口增加,是使京師糧食消費增加、物價上漲的重要因素。隋官制,對唐乃至對中國後期皇朝影響甚巨。在影響京師長安糧食供應問題上,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隋廢除九品中正制,舉行科舉考試,讀書人要到京師參加科舉考試。第二,隋官員任命考核權歸吏部,所有官員都要到京師等待詮選。這兩種人聚集到京師,影響到京師的糧食供應和物價平穩。當時官員曾論及於此。開元三年(715)張九齡上疏說,“每歲選者動以萬計,京師米物為之空虛”。開元十七年(729)國子祭酒楊說,“每年應舉常有千數,及第兩監不過一二十人。恐三千學徒,虛費官廩;兩監博士,濫糜天祿。”約玄宗開元后期,洋州刺史趙匡上奏論科舉弊端,第九條“官司運江淮之儲,計五費其四,乃達京邑,芻薪之貴,又十倍四方。而舉選之人,每年攢會,計其人畜,蓋將數萬,無成而歸,徒令關中煩耗,其弊九也。”這些人消耗了長安來之不易的江淮漕運米。德宗時,禮部員外郎沈既濟上奏論科舉弊端,提出“當今天下凋敝之本實為士人太多”的觀點,他說:“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往,烏聚雲合,窮關中地力之產,奉四方遊食之資,是以筋力盡於漕運,薪粒方於桂玉,由是斯人,索我京邑”;“當今天下凋敝之本,實為士人太多。何者?凡士人之家,皆不耕而食,不織而衣,使下奉其上不足故也。大率一家有養百口者,有養十口者,多少通計,一家不減二十人,萬家約有二十萬口”,他主張,如果一萬人在當地參加科舉考試,則“我減浮食之口二十萬,彼加浮食之人二十萬;則我弊益減,而彼人益困。”減少浮食人口,可以穩定京師物價。洋州是天寶之亂後江淮漕運自漢水達洋州以輸於扶風的必經之地,洋州刺史趙匡親歷督漕艱難;禮部官員職掌貢舉之政令,禮部員外郎沈既濟親見京師貢舉人數之多,親歷職事之繁。因此他們關於唐德宗時代京師物價昂貴、漕糧運輸艱難、糧食消費繁重的認識,反映了實際情況。杜佑又探究了官制和科舉弊端產生的根由,乃是唐代州郡縣數量增多,選官途徑增多,選官權悉歸吏部。秦代列郡四十,兩漢郡國百餘,唐朝則有三百五十郡。郡縣增加,必然增加官員數量。“秦法,農與戰始得入官。漢有孝悌、力田、賢良、方正之科;歲郡國率二十萬口貢止一人,約計當時天下推薦,天下才過百數;……開元、天寶之中,一歲貢舉,凡有數千。而門資、武功、藝術、胥吏,名目眾多,……比於漢代,且增數十百倍。安得不重設吏職”。自隋文帝開始,“內外一命,悉歸吏部,……執政參吏部之職,吏部總州郡之權。”到京師參加詮選官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