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3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57)至大曆三年(768),食實封者二百十五家,則大曆時比唐初,一百五十年間增加了七八倍。凡食四萬四千八百六十戶。自至德元年至大曆三年,封異姓為王者,凡百一十二人。十來年,封家增加了二倍多。封家增加,向封家交納租糧的農戶增加,而國家的納糧戶減少,賦稅收入減少。因此,監察御史宋務光建議,禁止封家自徵租稅,一切附租庸輸送。韋嗣立建議納糧戶交納租庸後,“封家詣左藏仰給,禁止自徵,以息重困。”直到開元時才規定,“凡諸王及公主以下所食封邑,皆以課戶充,州縣與國官、邑官共執文帳,準其戶數,收其租調,均為三分,其一入官,其二入國。公所食邑,則全給焉。二十年五月勅:‘諸食邑實封,並以三丁為限,不須一分入官。其物仍令封隨庸調送入京。”封邑遍及全國,但關中封邑數量無疑會佔很多,直接佔有了國家的租庸調收入。

(2)隋唐京官的職分田、公廨田、賜田,多在京城百里內外,減少了關中納糧土地和農戶,從而減少了關中的土地生產能力和國家收入。隋朝開皇初(589年),蘇威認為京師“戶口滋多,民田不贍。欲減功臣之地,以給民。”但王誼說,“正恐朝臣功德不建,何患人田有不足。”功臣土地多,而民田不贍。關中及三河,民田不足尤甚。開皇十二年,“時天下戶口歲增,京輔及三河地少而人眾,衣食不給。議者鹹欲徙就寬鄉。其年冬,帝命諸州考使議之,又令尚書以其事策問四方貢士,竟無長算。帝乃發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狹鄉,毎丁才至二十畝,老小又少焉。”關中成為著名的狹鄉,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3)佛道寺院佔地甚多。狄仁傑說:“膏腴美業,倍取其多,水碾莊園,數亦非少。”(4)長安皇宮、王府、官邸、旅舍、民用和商業建設的增加。以上諸多因素,都使關中耕地減少。

其次,權勢之家佔有耕地,勢必佔有水利資源,關中鄭白渠灌溉面積減少。唐朝重視水利事業,盛唐時關內道水利工程9項,次於河北道和河南道。關中水利工程,大半因漢魏之舊,但是工程數量、新闢水源和營建技術上都超過了前代。同州自龍門引黃河溉田六千餘頃,朝邑、河西引洛水和黃河水灌田,水利工程向渭河南岸擴充套件。但是鄭白渠的灌溉面積減少了。秦漢時鄭白渠灌溉面積達4萬餘頃。唐朝權勢之家多在涇河渠道兩岸設定水磨牟利,使水量減少,灌溉面積減少。高宗永徽六年(665),雍州長史長孫祥奏說:“往日鄭白渠溉田四萬餘頃,今為富僧大賈競造碾磑,止溉一萬許頃”。在高宗、玄宗、代宗、憲宗時代,王公權要之家以水碾阻斷水流妨礙民田的情況,非常嚴重,京兆府的官員不止一次地依法撤去私碾,但是不久就恢復如舊。“至大曆中(766-779),水田才得六千二百餘頃”。自大曆到寶曆(826)六十年間,上游涇陽縣權勢之家阻斷水流,影響了下游高陵縣灌溉。要之,圍繞鄭白渠水利所進行的水磨和灌溉之爭,實際是豪強爭奪國家的利益,鄭白渠的灌溉能力大大縮減了。

再次,勞動力投入不足,關中社會總人口中,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口不足。唐朝京師各種消費性人口增長,而為國家納稅的農業生產力人口減少了,中唐以後情況尤甚。不少官員都指出,佛道人數增多,減少勞動力人口,從而減少了國家稅收。狄仁傑說:“逃丁避罪,並集法門。無名之僧,凡有幾萬。”李嶠說:“道人私度者幾數十萬人,其中高戶多丁,……且國計軍防,並仰丁口,今丁口皆出家,兵悉入道,徵行租賦,何以補之?”姚崇說:“自神龍以來,公主及外戚皆奏請度人。……富戶強丁皆經營避役。”楊炎說:“凡富人多丁者,率為官為僧,以色役免,貧人無所入則丁存,故課免於上而賦增於下,是以天下殘瘁,蕩為浮人,鄉居地著者百不四五,如是者殆三十年。”佛道寺院佔有土地、蔭附避役農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位大佬爭做我替身

處蛇

農女不強天不容

仟仟夢夢

為求長生,她卷翻了整個修仙界

快樂粉精靈

冥帝絕寵:逆天神醫毒妃

米曉唐

沈隊的心尖寵

花臂茶茶

晚風拂今夏

蹦怕